2025年7月,丹麦议会以94票赞成、11票反对通过“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军在格陵兰岛自由驻军并适用美国军法。 名义上丹麦保留主权,但美军基地成为实际控制者,司法、资源开采权尽归美国。
法国马克龙痛批丹麦“出卖欧洲边界”,欧盟却仅表达“担忧”;格陵兰议会谴责“漠视本地人意愿”,但殖民地终究没有话语权。 二战结束以来,欧洲领土首次遭美国直接威胁,而中美俄三大国中,唯有中国未踏出“开疆扩土”一步。
美国“零元购”:格陵兰岛成北极战略跳板
2025年1月,特朗普公开宣称要将格陵兰岛并入美国版图,甚至威胁“不排除动用武力”。 不到半年,丹麦议会以“防范俄罗斯威胁”为由,通过协议将格陵兰岛防务权拱手让给美军。 协议规定:美军可自由部署武器、适用美国军法管辖,并优先获得岛上稀土、油气资源开采权。
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远超想象。 它扼守北极航道咽喉,全球变暖后,这条航线将缩短欧亚海运30%航程。 岛上还蕴藏全球25%未开发稀土、1100亿桶石油和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足够美国使用180年。 法国外长在欧盟会议上怒斥丹麦“破坏主权原则”,但德国仅表态“担忧”,比利时、芬兰直接缺席投票——欧洲的沉默等同于默许。
俄罗斯“流血换领土”:乌东四州成既成事实
同一时期,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用“血肉代价”换领土扩张。 俄乌冲突持续三年,俄军阵亡超11万人、伤50万人,经济遭西方全面制裁。 但普京的目标明确:控制乌东顿巴斯地区,打通克里米亚“陆桥”。截至2025年,克里米亚已实质并入俄罗斯,乌东四州也成“既成事实”。 若完全掌控乌克兰,俄罗斯领土将达1800万平方公里,人口逼近2亿。
俄式扩张充满血腥。 历史学者指出:俄罗斯吞并地区强制推行俄语和西里尔字母,旨在消灭本土文化。 前苏联加盟国、外蒙古均遭此政策,与美国的“价值观输出”截然不同。
中国“不扩张”的底气:经济纽带替代枪炮
中美俄三国中,唯有中国未扩张领土。 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理念,通过经济合作扩展影响力:在非洲修建铁路、在东南亚建设光伏电站、在拉美运营深空观测站。 2023年,中国对东南亚出口额首次超过美国;人民币占俄罗斯外汇交易40%以上,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纷纷用人民币结算贸易。
这种“虚拟开疆”模式引发西方质疑。 德国媒体称其为“软实力扩张”,但数据反驳了偏见:中老铁路带动老挝沿线经济增30%,中巴经济走廊创造23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在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中转移技术、培训本地员工,被赞“授人以渔”。
丛林法则回归:大国餐桌上的弱国菜单
全球地缘政治正重回“弱肉强食”时代。 美国吞并格陵兰岛后,挪威、冰岛恐步后尘;土耳其侵占叙利亚库尔德区,以色列强占戈兰高地“中东水塔”;特朗普甚至扬言合并加拿大、控制巴拿马运河,打造2300万平方公里的“北美帝国”。
被扩张的大国各有算盘:美国要资源霸权,俄罗斯求安全缓冲。 而中国坚守“不称霸”原则,却面临北极航道受美军威胁、南海被岛链封锁的困境。 当美俄以枪炮改写版图时,中国用基建和贸易证明:强国未必非要“开疆”,但统一核心领土是底线——台湾一日未归,东亚邻国便敢借美国撑腰挑衅。
欧洲的耻辱:从二战投降到“免费送礼”
丹麦的妥协暴露了欧洲对美国的依附。 历史上,丹麦二战抵抗德军仅4小时便投降;2025年,面对特朗普购岛威胁,丹麦军队仅2万人且装备依赖美国,最终“免费赠送”格陵兰岛。 法国学者讽刺:“欧洲把边界当礼物,还包邮! ”
格陵兰人的愤怒被无视。 当地议会谴责协议是“新殖民主义”,但美军入驻后,若独立运动兴起,美国军法可直接镇压。更残酷的是,一旦俄美在北极冲突,格陵兰可能沦为核战场——殖民地命运从来不由自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