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东城客运站的现状令人唏嘘——这座耗资3600余万元的现代化客运站,自2015年建成后便陷入长达十年的沉睡。当市民们仍在破旧老站忍受拥挤与不便时,崭新的站房却在风吹日晒中逐渐褪色,成为当地最刺眼的"闲置地标"。
这座被列入绥化市惠民工程的基建项目,本该成为城市交通现代化的标杆,如今却沦为一具华丽的空壳。站前广场杂草丛生,自动售票机从未亮起屏幕,候车大厅的安检设备仍包裹着出厂时的塑料膜。讽刺的是,就在数百米外的老客运站,乘客们不得不拖着行李在马路边缘候车,客运车辆违停揽客的乱象已成常态。
东城客运站的困境绝非个案。在全国范围内,客运行业正经历着断崖式衰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长途客运量较2012年暴跌90%,2800余个二级以上客运站中超80%处于亏损状态。高铁网络的爆发式增长(2015-2023年旅客发送量增长136%)、私家车保有量突破3.36亿辆、网约车市场规模达2562亿元——这些数字共同构成了传统客运的"致命围剿"。
但与其他地区因客流萎缩被迫关停不同,绥化东城站的问题更显荒诞:这个从未迎来首位乘客的"新生儿",直接跳过了运营阶段进入"植物人"状态。当地市民不禁质疑:既然客运需求客观存在,为何宁可让新站闲置十年,也不愿将老站功能迁移?这背后是否存在规划失误、部门推诿或决策短视?
放眼全国,成功转型的案例或许能提供借鉴。河南省推出的"站点巴士"模式通过与网约车平台合作,使单车实载率提升40%;广东省将闲置客运站改造为"客货邮"综合体,物流收入同比增长127%。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传统交通设施完全可以通过功能再造重获生机。
3600万元财政资金的沉没成本,十年间持续产生的维护费用,以及市民被迫忍受的出行不便——这笔经济账与社会账,拷问着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智慧。当惠民工程沦为摆设,损害的不仅是政府公信力,更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唤醒"沉睡的客运站",需要的不仅是启用钥匙,更是一把破除体制藩篱、激发治理创新的金钥匙。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