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突然曝光东风-5C战略导弹?

发布日期:2025-09-11 点击次数:194

一枚导弹的照片,配上“全时戒备、以武止戈”的文字,出现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海外社交账号上。没有预警,没有发布会,只有一条推文,却像一枚精确制导的舆论弹头,落在国际舆论场的中心。

2025年9月6日,中国驻日使馆在X平台发布“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的介绍,称其为“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具备全球打击能力,旨在“维护国际秩序”。此举并非孤立动作,而是中国在海外社交媒体系统性重塑军事叙事的一部分。

过去,中国的战略武器信息多由国内媒体低调报道,或在阅兵式上短暂亮相。如今,驻外使馆直接在国际平台主动发布,意味着传播策略的根本转变——从“被动澄清”走向“主动定义”。选择日本作为发布对象,更非偶然。在地区安全局势敏感、日美同盟强化的背景下,这一信息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国不寻求冲突,但绝不回避威慑。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对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清醒认知。2025年3月,中国海军开通“China Navy”海外账号,以“安全、和谐、包容、伙伴”为关键词,讲述护航与救援故事;7月,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在Facebook推出《和平的纽带》,展示多国军官同训场景。如今,驻日使馆发布东风-5C,是这一传播矩阵的“高音部”——刚柔并济,文武相济。

有人或质疑:展示核武器是否加剧紧张?但核威慑的本质从来不是炫耀武力,而是管理风险。东风-5C作为液体燃料洲际导弹,虽需加注燃料、反应较慢,但载荷大、射程远,与东风-41等固体燃料导弹形成互补。前者是深藏地下的“终极底牌”,后者是机动奔袭的“快速铁拳”。两者并存,构建起可信、可靠、可持续的二次打击能力,这正是战略稳定的基石。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将核力量定位为“防御性存在”。此次发布,正是将这一政策置于国际视野下反复申明:威慑不是挑衅,而是为了防止战争。当西方媒体惯于渲染“中国威胁”时,中国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己的战略逻辑。

国际社会尚未对此作出公开反应,但沉默本身也是一种回响。真正的战略沟通,不在于激起对立,而在于设定框架——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强大不是秩序的挑战者,而是稳定的一部分。

以武止戈,古已有之。今日之武,不仅是导弹的射程,更是话语的穿透力。当大国博弈进入深水区,每一次发声,都是对底线的丈量。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