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人把“惊艳”俩字写得像惊悚片预告一样?我不是说刘亦菲不好看,也不是说那裙子不值钱,我就是觉得,这吹捧方式能不能有点新意,有点人味儿?刷到这条的时候我刚想放下手机去洗脸,结果被这描述看得我手机差点没拿稳。
不是,全场安静三秒,这到底是刘亦菲自带的仙气把人镇住了,还是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分辨那到底是一件裙子还是一座移动的艺术装置?这种“沉默是金”的形容,搞得好像现场观众集体被什么神秘力量扼住了喉咙,就为了给那条裙子让路。
以前说某某明星惊艳,好歹还提提造型师的巧思,提提搭配的别致,现在直接把重点放在“沉重”和“720小时一针一线”上。我寻思,这是想表达什么?她很辛苦?衣服很贵?还是说,穿这种“负重前行”的衣服才配得上“仙女”的称号?
咱们实事求是地说,高定礼服费时费力,这本来就是行业常态,是它价值的一部分。但把这个“720小时”拿出来,就好像在说,瞧,我们不是一般的凡品,我们是时间熬出来的。听着是挺唬人的,可这和刘亦菲出场时的“效果”有什么必然联系?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2019年,刘亦菲出席一个活动,穿了一件浅绿色的礼服,被时尚媒体夸“清新脱俗”,当时也有说这裙子工艺繁复,但没谁把“沉重”俩字挂在嘴边,也没刻意强调什么“多少小时”。那次的效果也挺好的,至少没让人觉得她是在“扛”着什么。
所以我就在想,这种刻意强调“沉重”和“时长”的宣传,是不是有点跑偏了?观众看明星,首先看的是美感和状态,是气质和风采,其次才是衣服的背景故事。如果一件衣服的唯一亮点就是它“沉重”或者“耗时”,那这件衣服本身的设计感和美学价值,是不是就得打个问号了?
这也不是刘亦菲本人的问题。她穿什么都好看,这是没办法否认的事实。她的颜值和气质,本身就是最大的亮点。但现在这种宣传,给我的感觉是,好像在试图通过这些“硬指标”,来给她的“美”找一个更具说服力的“量化标准”。
这就好比你去餐厅吃饭,服务员上了一道菜,你还没尝呢,他先跟你说这道菜用了多少多少斤食材,请了多少多少个厨师,烹饪了多少多少小时。听完这些,你还能专心享受菜肴本身的味道吗?你心里想的恐怕都是这菜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咱们再往前翻翻,以前那些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红毯造型,比如2015年Met Gala上蕾哈娜那件“煎饼裙”,设计师郭培当时就说过这裙子光绣制就耗费了两年时间。但当时大家讨论的焦点,更多的是裙子的创意、色彩、以及蕾哈娜的气场和驾驭能力,而不是单纯强调它的“沉重”和“工时”。
现在这种宣传手法,真的让我有点审美疲劳。它把原本应该用来衬托明星美的元素,变成了喧宾夺主的存在。好像明星的美不够用了,需要这些“故事”来补足。可问题是,刘亦菲的美,还需要这些吗?
下次再有明星走红毯,能不能直接点,就夸她美就完事儿了?别再整什么“全场安静三秒”这种玄乎的描述,也别老强调什么“重达多少斤”、“耗时多少天”了。观众的眼睛又不是称,更不是计时器,我们只想看点赏心悦目的东西,然后由衷地赞叹一句,这人真好看。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