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标准?美国用“恐怖”标签玩转地缘牌

发布日期:2025-07-29 点击次数:177

巴基斯坦防长阿西夫最近抖出猛料:过去三十年,巴方替美国和西方干了不少"脏活",从冷战对抗苏联到"9·11"后的反恐战争,背后全是交易。 他说得直白:"如果我们没参与这些事,巴基斯坦的履历本该清清白白。 "更讽刺的是,那些被美国如今贴上"恐怖分子"标签的组织,当年在华盛顿可是座上宾,"吃香喝辣,备受追捧"。

这番爆料像颗炸弹,炸开了大国博弈的遮羞布——尤其当7月18日,美国突然宣布将巴基斯坦境内的"抵抗阵线"列为恐怖组织,火药味瞬间弥漫南亚。白宫发言人卡罗琳在7月19日凌晨的记者会上抛出决定:根据情报,"抵抗阵线"策划了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恐袭事件。

这场袭击造成26名平民死亡,其中25人是印度游客,1名尼泊尔公民。 事件直接点燃了印巴火药桶,印度随即发动"辛杜尔行动",空袭巴境内9处目标,宣称摧毁"虔诚军"和"穆罕默德军"的训练营地,造成70多名"恐怖分子"死亡。 美国此刻的定性,相当于给印度的报复行动盖了章。 印度外交部立刻欢呼这是"印美反恐合作的强有力肯定",莫迪政府借势强调要"追究恐怖分子及其背后支持者到天涯海角"。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的反恐大棒从不一视同仁。 就在4月恐袭后,美以军援以"瞠目结舌"的速度抵达印度:美军C-17运输机直飞印巴边境的斋普尔,以色列战机紧随其后。 这种赤裸裸的站队,被巴防长痛斥为"利用完就抛弃"的经典套路。

而巴基斯坦的遭遇更显讽刺:它曾是美国反苏前线,输送武器对抗阿富汗战争;"9·11"后又成反恐盟友,开放基地供美军行动。 三十年换来300亿美元援助,代价却是本土恐袭频发、经济停滞。 如今美国转身拉拢印度,反手将巴境内组织打为"恐怖分子",阿西夫的控诉撕开真相:"西方长期把恐怖组织当代理人用! "

美国的举动牵动多方神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7月18日回应时,仅强调"反对一切恐怖主义",呼吁地区国家合作维稳。 这种谨慎态度背后是复杂权衡——若印巴冲突升级,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项目首当其冲。

另一边,印度一边接受美国撑腰,一边对北约秘书长放话"警惕双重标准",暗指西方对俄印贸易的干涉。 而俄罗斯的沉默同样意味深长:4月恐袭后,印度指控"抵抗阵线"与俄列为恐怖组织的"虔诚军"关联密切,却未提供实质证据,西方因此对印度单边行动顾虑重重。

大国博弈下,最惨烈的是平民。 印度"辛杜尔行动"中,巴方称26名平民丧生,含2名三岁女童和7名妇女;46人受伤的画面在社交媒体疯传。而4月恐袭的幸存者至今未走出阴影:武装分子向游客扫射的枪声,成了印巴新一轮仇恨的起点。更危险的是核威胁——巴防长阿西夫公开警告,冲突可能升级为"全面战争甚至核对抗"。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