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果然名不虚传,威力惊人!
无论是日军,抑或中国军民,乃至其他国家的民众,均视八路军、新四军为游击战的高手,甚至尊称其为游击战的鼻祖,凭借游击战术击败了日军。尤其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提及八路军、新四军时,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游击战。
事实上,八路军与新四军在对付日军的过程中,除了以游击战为主要手段外,还运用了另一种关键的作战模式——运动战,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
1937年盛夏,中共中央于洛川召开会议,确立了针对日本侵略者的作战策略,即采取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此策略涵盖在有利形势下集中兵力歼灭敌军部队,以及向平原地带拓展游击作战。会议进一步明确,虽然游击战是根本策略,但在有利条件下亦不容忽视运动战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对日游击战的论述尤为丰富,其关于日游击战的战略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
《抗日游击战略》
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运动战策略上有所阐述。在忻口战役中,国共联军在对抗日军时展现了良好的协作。战役落幕之际,负责指挥忻口会战的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赴延安拜访毛泽东,两人就日军作战策略展开了深入交谈。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及,对付日军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实施运动战。此外,在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对话中,毛泽东亦提及八路军所采用的战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毛泽东在第十章专门探讨了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议题。尽管如此,公众对毛泽东关于抗日运动战的观念认识有限。提及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的作战,往往首先联想到游击战。那么,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具体实施了哪些运动战?他们又是如何组织和实施运动战的?毛泽东又是如何指导抗日运动战的呢?
一、在抗日运动战中,正规军广泛运用游击作战的方式展开战斗。
首先,游击战的行进距离较短,可能仅有数里之遥,其活动范围亦相对较小,多限于乡镇,甚至仅需一村之地。相较之下,运动战的行进路程较长,有时可达七百里,耗时十五日,活动范围亦更广阔,可南至乌江之滨,北至长江之南岸。其次,参与游击战的部队规模较小,往往由小股或非正规部队构成。而运动战的参战部队规模则相对较大,有时甚至超过游击战十倍以上。第三,游击战部队采取分散游击的策略,有时形成多路并进的局面,完成游击任务后,部队又会分散隐蔽,或执行其他任务。运动战则倾向于集中兵力,通常由正规军组成,战斗结束后,往往进行休整与训练,以备下一战。最后,二者的打击目标和任务亦有所不同,游击战多针对小股敌人,或是骚扰敌方的运输队,或是诱敌深入,或是钳制敌方一路。而运动战则针对敌人的大股部队,有时虽然只是一股,但也具备相当的数量。
游击战与运动战之异同,实则相对而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其表现形式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均有别。相较而言,抗日战争时期的运动战,其行军路程较短,活动范围亦较狭窄,集中兵力亦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各个抗日根据地多是在敌后独立建立的,彼此之间相互隔离,地域限制明显,部队数量亦限制了兵力的集中使用。战斗方式多以伏击、奇袭、夜袭为主,力求速战速决,迅速撤离战场。尽管存在诸多限制,但八路军、新四军依然打出了许多精彩的运动战,而这些运动战往往被误称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军事大捷——平型关大捷,便是八路军对日军实施的一场运动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第115师主力开赴平型关。
1937年秋季,日军沿平绥路西进,于中下旬侵占山西北部城镇,包括天镇、广灵和大同。为了支援国民党军队在山西的抗日行动,八路军主动发起攻势,对抗日军。115师的主力当时驻扎在晋东北,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令,该师需从东部协同友军作战。115师师长林彪深思熟虑,如何有效配合友军对抗日军。林彪不断派遣侦察兵搜集日军动态,进行深入分析。他注意到日军自视甚高,轻视我军,尤其是发现日军后勤运输队在公路上毫无防备地行进,没有足够的兵力护航。林彪决定先对日军的后勤运输队下手,于平型关设伏,给予日军迎头痛击。1937年9月24日,115师主力冒雨从冉庄出发,向平型关东北的白崖台进发,并在小寨村至老爷庙公路附近的山区设伏。25日清晨,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辎重部队误入我军伏击圈。八路军凭借有利地形,对日军发起突袭。我军发挥近战和山地作战的优势,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直至白刃格斗的最终关头。此次伏击战,我军击毙日军1000余人,摧毁敌军汽车100余辆,并缴获大量物资和武器。平型关大捷,作为抗战初期我军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意志。
“当前,许多地区的游击战,如五台山等地,都是由正规军派出强大的支队予以推动。这些地区的作战虽然以游击战为主,但其初始阶段便融入了运动战的要素。随着战局的持续发展,这种运动战的成分将不断加强。”
二、在抗日运动战中,最核心的是依托“有利条件”而展开的作战。
毛泽东提出的“在有利条件下开展运动战”的战略原则,其核心在于强调运动战必须建立在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这些有利条件涵盖地形、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兵力等众多因素。虽然理想状态下所有条件均应具备为佳,但在实际情况中,并非总能一一如意。关键在于,只要总体条件或关键因素对我军有利,便足以与日军展开运动战。在实际与日军交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八路军、新四军主动创造有利条件。即便面临不利条件,通过主观努力创造优势,亦能实现消灭日军的战略目标。例如,陈赓率领部队在神头岭成功伏击日军,便是主动创造条件、消灭敌人的典范。
1938年3月5日,129师师长刘伯承与政委邓小平亲临386旅,与旅长陈赓共商对策,旨在探寻邯(郸)长(治)公路沿线黎城、东阳关、涉县之间的敌方漏洞,并伺机实施伏击。在充分商议后,陈赓与刘邓首长一致同意采取“诱敌来援,聚而歼之”的战法,制定出袭击黎城、引诱潞城敌军前来支援,并在潞河村一带设伏,全歼援敌的作战计划。
◆陈赓
在公路一侧有旧工事的地点设伏,在公路另一侧、距离公路一段距离的申家山,安排两个营隐蔽于山中,战斗开始后,令这支部队绕过大沟,从另一侧夹击敌人,形成两面夹击,将日军困于狭窄的公路上,猛烈打击。会议结束后,陈赓指示部队利用旧工事进行伪装,力求不留下任何伪装痕迹。正如陈赓所料,3月16日,769团对黎城日军发起攻击,驻守潞城的1500余日军果然出城增援。当日军进入神头岭伏击圈时,陈赓下达了攻击命令。瞬间,宁静的山梁变为火山爆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除100余日军逃回潞城外,1400余日军被击毙,俘虏8人,缴获长短枪550余支,八路军伤亡240余人。神头岭伏击战是一次典型的在不利条件下创造条件、取得胜利的运动战。
在战争中,我们不仅要创造有利条件,更要懂得把握时机,因为某些优势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稍纵即逝。一个军事指挥员是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战机,并赢得一场精彩的胜利,这无疑是衡量其指挥才能高下的关键指标。回顾1938年4月晋东南的反九路围攻战,这场战斗堪称抗日战争时期运动战的典范,其战略战术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运动战相比,毫不逊色。
1938年春季之初,日军集结第108师团的主力部队,以及第16、第20、第109师团的部分兵力,再加上酒井旅团的一部分,总兵力超过三万人,他们分九路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场猛烈的围攻,企图一举消灭驻扎在此的八路军。在朱德总指挥和彭德怀副总指挥的统一调度下,八路军第129师的一部分兵力,在地方游击队的协助下,于内线展开牵制战,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同时,第129师第386旅的第769团和第115师第344旅的第689团,从辽县以南向东挺进,抵达日军合围圈外的涉县以北地域,伺机对敌实施歼灭战。其余各部队则按照既定计划,在各自防线上阻击敌军的进攻。
4月10日附近,三支日军部队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抗日军民实施空室清野的策略,导致日军行进途中人迹罕至,粮食、家禽牲畜以及水源均无处寻觅。这些日军在荒芜的土地上行进,沉默不语,士气低落。4月15日傍晚,日军第117联队不得不放弃武乡,匆忙沿浊漳河撤退至襄垣方向。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有利时机,随即命令第129师主力以及第115师344旅的689团沿河两岸并行追击,至16日黎明时分,在武乡以东的长乐村地区成功将日军包围,造成日军1500余人伤亡。此后,各路日军纷纷溃退,八路军乘胜追击。27日、28日,第115师344旅与决死队第1纵队在屯留的张店以及高平西部的町店,拦截了从长治撤退至同蒲路南段的日军第108师团,造成其1000余人伤亡。至此,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被彻底击溃,此次战役共造成日军4000余人伤亡,并收复了19座县城。
在反九路围攻的战斗中,八路军巧妙地运用了内外线相结合的策略,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灵活机动。在敌军运动中,我军迅速识别并锁定了一支已被削弱日军,随即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将其歼灭。任务完成后,我军并未恋战,而是迅速撤离战场,收整部队,此举有效地击溃了敌军的主力一路,震慑了其他各路敌军,最终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围攻。
三、对敌后敌军的攻击,构成了抗日运动战的关键作战方式。
在百团大战及其后续的反“扫荡”与反“蚕食”斗争中,八路军和新四军以抗日运动战的形式,主要采取攻击敌后敌方的策略。审视全国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与日军交战,而我军则在敌方领土深处展开战斗,开辟了敌后战场,并构筑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然而,这些根据地与日伪军控制区域犬牙交错,形成了一种相互包围与反包围的复杂局面。日军的各个占领区和据点,同时也成为了各抗日根据地敌后的敌人。当日伪军从占领区向根据地发起进攻时,为了击退敌人的攻势,八路军和新四军采取同样的策略,对敌方占领区进行反击,特别是针对日军的核心区域或据点,以粉碎敌人的进攻,并最终消灭日军。这一策略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围魏救赵”在抗战中的应用
此战法,即在敌伪军对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发起攻势之时,邻近的八路军或新四军便趁日军主力远征之机,巧妙地发动对日伪军据点的突袭,旨在捣毁敌军的老巢。在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任河大肃战役便是对此战术的生动体现,堪称敌后对敌后的经典战例,亦即所谓的“围魏救赵”策略。
冀中八路军三占肃宁城。
随着百团大战步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遵照八路军总部的指令,集结了8个团、3个游击队和2个独立营,总计约2万人的部队力量,分别编成左翼队、右翼队及预备队,对河北省涞源与山西省灵丘两地及其周边的日军据点发起了攻势。在涞灵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之际,冀中平原的日军部分兵力被调往支援涞源和灵丘的日军。此时,冀中平原的日军主力大多被牵制在关键的交通线上,使得日军的后方防御显得较为薄弱。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治委员程子华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有利时机,对敌军实施了有力的打击。任丘、河间、大城和肃宁,这四个位于冀中平原核心区域的县份,地处津浦铁路与大运河西侧,平汉铁路与潴龙河东侧,南依沱河,北濒大清河,地理位置极为关键。冀中军区调动了10个营,总计约8500人的兵力,对这些地区的日伪军发起了攻击,发起了任河大肃战役。此次战役中,内线和外线的部队紧密协同,使日军疲于应对,陷入被动。在近20天的激战中,冀中军区的部队英勇作战112次,连续攻克东固贤、良村、西刘庄等29个日伪军据点,共歼灭日伪军1456人,缴获迫击炮1门、轻重机枪6挺,破坏铁路5公里、公路159公里。任河大肃战役不仅有效牵制了日伪军的兵力,还与涞灵地区的八路军作战形成了有力的配合,同时打开了子牙河两岸及任河大肃中间地区的局面,缩小了敌占区,巩固并扩大了冀中平原的抗日根据地。
要点争夺与敌进我进
此战术在于应对日军对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的进攻。八路军与新四军一方面固守根据地关键据点,另一方面采取以敌制敌的策略。在日军向我方中心区域发起攻势之际,我军趁机对日伪据点展开反击,有效挫败了日伪军的进攻,并持续拓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范围。
1941年12月的初期,日伪军队将苏中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三仓与丰利,作为重点进攻目标,意图一举摧毁新四军及其党政指挥机构。与此同时,苏中区亦遭到了冬季大规模的“扫荡”行动。为了挫败日伪军的阴谋,粟裕提出了以要点争夺为核心,与敌军步步为营的方针。面对日伪军对三仓和丰利的猛烈攻势,粟裕迅速调遣主力部队,配合民兵力量,坚决阻挡敌军的进攻,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同时,他还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十团大战,指挥第一、第二、第三旅的主力部队以及地方武装,共计十个团,在民兵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对日伪军防守薄弱的据点发起了主动攻击。战斗范围从东台的北部延伸至长江之南,西至泰州和兴化,东至黄海之滨,横跨数百里,历时一个月。新四军主动攻击了如皋、古溪、李堡、栟茶、舍西、二甲、掘港、双甸、岔河、临泽、时堡、福镇庙、王家营等据点,攻克了掘港、临泽等日军据点,共歼敌五百余人。通过实施要点争夺与敌进我进相结合的战略,新四军成功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和“蚕食”计划,确保了三仓镇始终控制在抗日军民手中。在五昼夜的激战之后,尽管日军一度占领了丰利,却付出了超过800人的巨大伤亡,日军督战代表小野大山亦命丧战场。新四军通过向敌占区发起攻击,成功开辟和扩大了新的抗日根据地。要点争夺与敌进我进相结合的方针,实质上是粟裕所创造的游击战、阻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它辩证地处理了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关系,不仅有效抵御了日伪军的“扫荡”与“蚕食”,还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广泛开展反“扫荡”和反“清乡”的战斗行动。
(三)“翻边”战术
“翻边”战术,由罗荣桓所创,旨在应对山东地区日伪军的“扫荡”与“蚕食”策略。此战术融合了敌进我进的作战原则与山东抗战的现实情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运动战作战模式。面对敌人的“扫荡”,一旦摸清敌军动向,便趁其包围圈尚未收紧、留有较大空隙之际,挑选敌军薄弱环节,从根据地经边沿游击区,逆向“翻”入敌后,扰乱敌方部署,击破其“扫荡”计划。
当敌伪军发起“扫荡”时,我军主力不设防于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而是布置在接近日伪军据点的边缘地带,以便迅速翻越至敌军后方;同时,这一部署也便于我军靠近敌军,了解其动向,避免遭遇或被敌人合围。
罗荣桓巧妙运用“翻边”战术,接连在反“扫荡”与反“蚕食”中赢得胜利,其中郯城之战的成功,便是这一战术运用的典范。1943年1月,日军第32师团师团长石井嘉穗中将自兖州至枣庄,指挥日伪军加紧对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打通了从临沂经郯城至新安镇的公路,切断了鲁南抗日根据地与滨海抗日根据地的联络。同时,在临(沂)青(口)公路沿线的重要镇村醋大庄等地构筑碉堡,设立据点,企图打通临青公路,并修建从临沂东南重沟至郯城的封锁线,以此分割滨海南部抗日根据地。115师教导2旅旅长曾国华与政委符竹庭认为,醋大庄地处要冲,若日军在此修筑坚固的碉堡与据点,对我滨海抗日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于是,他们致信115师代师长陈光与政委罗荣桓,建议清除醋大庄据点,并恳请将主攻任务交由他们负责。然而,出乎曾国华与符竹庭意料的是,陈光与罗荣桓赋予他们的任务并非直接攻取醋大庄,而是采取“翻边”战术,绕至日伪军后路,攻打郯城日军据点,截断醋大庄等据点的日伪军退路,并支援正在进行的冀鲁边、清河地区的反“扫荡”战斗。
曾国华与符竹庭肩负重任,遂派遣人员对郯城之敌情进行细致侦查。侦查结果显示,郯城日军所筑工事坚不可摧,攻守兼备。然而,他们亦察觉到日军兵力稀薄,仅有一个小队日军及约一个连的伪军驻守。郯城北邻临沂日军据点,南接陇海路旁的新安镇日军据点,两地均不过百里之遥。郯城西侧的马头镇亦设有日军小队。为确保不至遭受周边日伪军的增援,曾国华与符竹庭迅速动员群众,全面破坏临(沂)新(安镇)公路,并派遣一个连的八路军兵力对马头镇的日军实施监视。
1月18日晚,曾国华与符竹庭领军教导第二旅,突破重重封锁线,直指郯城而去。翌日夜间,总攻序幕拉开,八路军以连续爆破战术,将日军炮楼一一摧毁,炸得碎片横飞。经过一天的激战,至20日夜间,八路军成功攻克郯城,彻底消灭了守敌。临沂及新安镇的日军闻讯郯城失守,深知自身兵力薄弱,加之道路不畅,不敢轻易援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战友被八路军彻底歼灭。
日军郯城战俘
郯城之战落幕之际,曾国华与符竹庭乘胜追击,率领部队攻克了郯城周边的马头镇等共计18处据点。目睹我军行动的日军在醋大庄等地所设的据点,见后路已被截断,无奈之下只得全面撤军。日军的计划——构筑纵横交错的封锁线,至此宣告彻底失败。
不久,"翻边"战术逐步在山东各根据地推广开来。自1942年11月12日起,日军调集两万兵力,采取拉网式战术,对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胶东地区的军民巧妙地运用"翻边"战术,灵活机动地挫败了日伪军的拉网式"扫荡",同时,根据地的建设也得以持续发展。
毛泽东高度评价“翻边”战术策略:“当敌人采取蚕食战术时,是正对还是背对我们的根据地?罗荣桓所采用的‘翻边’战术,已超越了单纯的战术层面,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自从他掌控山东战局后,即便敌人不断蚕食,我们的根据地却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