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美国夏威夷的印太司令部发表讲话,语气坚决地表示“菲律宾会履行与美国的共同防御责任”,并暗示如果台海局势出现问题,菲律宾“不能袖手旁观”。不过,他刚说完的话不到一天,国内的政治局势就变得紧张起来。
第二天,菲律宾参议院突然宣布暂停对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弹劾调查。莎拉的“复活”不仅结束了马科斯为清除政敌而精心策划的计划,也意味着杜特尔特家族强烈的势力重新回到舞台上。
这个消息之所以让人担忧,是因为莎拉不仅是前总统杜特尔特的女儿,还被看作“亲中派”的代表人物。她的回归意味着菲国对“亲美路线”的抵制开始显露出来。更关键的是,外界早就认为她是2028年总统选举的有力竞选者。
一方面积极亲美,一方面政敌崛起,马科斯在外交和国内政策方面都陷入了困境。令人惊讶的是,他刚从印度行程回来的时候,依然没有获得自己期待的“安全感”。在新德里的专访中,他再次强调“台湾危机”,表示如果台海发生全面战争,菲律宾不得不介入,甚至考虑“进入台湾”进行撤侨。
这番话刚一传出, 中国外交部立刻做出回应,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干涉都被视作对国家主权的挑战,绝不允许存在。
马科斯可能没有想到,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存在感的时候,东南亚的邻国们已经悄悄和他拉开了距离。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都通过外交途径表达了立场,表示不想被卷入外来的冲突,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站队”。
菲律宾的“孤立局面”由此逐渐浮出水面。马科斯政府起初抱着希望,觉得通过和美国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开放九个军事基地,以及允许美军在吕宋岛部署中程导弹,能换来“安全保障”和“政治筹码”。他坚信美国会在台海冲突中“坚定保护菲律宾”。
可是,实际情况却是,马科斯越是积极配合美国,反而带来了更严重的外交疏远和国内的不满。菲律宾大学进行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76%的民众明确反对介入台海的冲突,而菲军总参谋长布劳纳也公开表示:菲律宾的首要任务还是反恐,而不是参与大国之间的角力。
与此同时,马科斯大张旗鼓地推进苏比克湾的军事化建设,打算投资12亿美元来扩建港口,方便美军核潜艇停靠。不过,菲律宾海军的情况却让人叹息。他们的主力舰“何塞·黎刹”号因为缺少备件已经停摆了半年之久,韩制护卫舰的导弹系统和美制弹药根本不兼容,战斗力只能达到美方宣传的三分之一。
马科斯口中的“强军梦”看似宏伟,但现实中早已满是裂痕。更让他烦恼的是中国方面的精准反制措施。自8月1日起,解放军的运-8Q反潜巡逻机连续三天在巴拉望岛周边空域进行深入侦察。歼-16战机在黄岩岛附近模拟攻击海上目标,南部战区的行动节奏非常快、强度也很大,完全让菲方的军队措手不及。
中国海警的“灰色地带战术”直接打击了菲方的盲点。万吨级巡逻舰不断出现在仙宾礁附近,不仅用强压水炮驱赶菲方的补给船,还免费向当地渔民提供柴油和卫星通信。这种既强硬又巧妙的应对手段,让马科斯所谓的“武装护渔”成了笑话。
中方的经济反制措施也非常果断。8月7日,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菲律宾香蕉的进口量一下子减少了42%,而榴莲的清关时间也从之前的3天延长到了14天。这一调整导致达沃港的数千个集装箱出现腐烂,果农们的损失超过了2.3亿美元。
马科斯政府试图打开日本市场,但日方直言“会优先采购台湾香蕉”,让菲律宾农业部的“去中国化”计划彻底泡汤。旅游行业也受到影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将菲律宾列为“高风险地区”,导致原本每个月有3万中国游客,现在不到2000人了。
菲旅游部长弗拉斯科坦言:“我们当然需要中国游客,但更希望我们能拥有和平。”这句话虽然语气平淡,但被外界广泛理解为对马科斯政府政策的一种暗中批评。
连美国方面答应的援助也没达到马科斯的期望。美国国际开发署承诺提供的1.8亿美元军援,实际上只到账了3000万美元,而且全部用在购买美制“标枪”反坦克导弹上。这种武器在岛链冲突中几乎派不上用场,菲军士兵甚至称它为“烧钱的玩具”。
在“勇敢之盾-2025”演习里,美方把菲律宾观察团安排在了次要的地点,主要任务还是邀请日本自卫队优先参加核心项目。
这让菲律宾军方感到非常不满,愤怒的情绪开始在军中扩散。总统堂姐、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艾美·马科斯甚至公开质疑:“为什么要帮美国去冒险?”前总统杜特尔特则直言:“和中国开战就是自杀,美国连阿富汗都守不住,怎么保住马尼拉?”
除了国内情况不佳外,菲律宾在东盟中的地位也迅速滑落。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坚定拒绝加入美日澳提出的“海上走廊”计划,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强调自己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而越南在8月6日与中国签订了联合巡逻协议,决定一起管理南海争议水域。
整个东南亚的国家都在用实际行动表达态度,远离了菲律宾这个“亲美急先锋”。马科斯政府曾试图依靠“大国靠山”来重新塑造地区局势,但忽略了作为一个小国应有的外交智慧。在试图“押宝美国”的过程中,不仅破坏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还失去了东盟伙伴的信任。
中国在菲律宾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依然保持稳步推进的势头。虽然马科斯暂停了其中的3个项目,但其余的21个基础设施工程仍在有序进行,累计为当地带来了超过5万个就业机会。
中菲经贸合作区的光伏组件工厂占据了菲律宾新能源市场的37%的份额,美国推动的“去中国供应链”战略在这里遇到了挫折。
马科斯提出的“全面战争”说法,最终变成了一场政治上的赌注。他试图通过强硬表态支持台湾,在中美之间争取更多的战略话语权,同时也用这个手段压制国内的对手,稳固自己的权力。但这场豪赌带来的代价极其沉重。政敌重新崛起、民意出现反弹、盟友变得冷淡、经济状况也受到打击……每一步都在逐渐削弱着马科斯的执政基础。
中方在回应马科斯的言论时表现得格外克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务,愿意通过外交渠道协商解决分歧,但绝不会允许有人触碰国家主权的底线。这种既有理有据,又庄重有度的外交风格,一方面体现了大国的稳重和底气,另一方面也发出明确的信号:如果有人挑衅,必将面临相应的后果。
此刻的马科斯正站在风暴的中心,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发言,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面对外部的孤立,内里的失衡,对中国的对抗,以及对美国的依赖,这四重挑战像四面楚歌一样缠绕着他,让他难以左右逢源,不知所措。
在大国博弈中,那些试图“走偏门”获取关注的政客,历史都记得他们的结局,往往都被抛弃得一无所有。菲律宾,如果继续充当“棋子”的位置,最终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马科斯向世界“叫板中国”的喧嚣表现,最终带来的却是政治上的危险、经济上的重击、战略上的孤立以及外交上的失败。这个例子再次证明,为了大国利益充当工具的小国领导人,最终只会变成大国角逐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