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大满贯瑞典站首日:当乒乓球遇上北欧的夏天
斯德哥尔摩的夏天总是带着点不真实感——下午四点阳光还烈得像正午,可一转眼,傍晚的风就凉得让人想裹紧外套。
我坐在埃里克森体育馆的媒体席上,手里攥着刚买的咖啡,心想这北欧的天气怎么比乒乓球比赛的比分变化还快。
说到比分,曾尖和肖瑶茜那场揭幕战可真是让人捏了把汗。
记得去年在新加坡见过曾尖训练,那时候她还在为反手稳定性发愁,今天倒是把肖瑶茜逼得直跺脚。
第二局那个争议擦边球,肖瑶茜瞪圆眼睛的样子让我想起小时候打野球,明明看到球出界了,隔壁大爷非要说是擦边——这种时候除了认栽还能怎样?
不过曾尖最后那个锁定胜局的回头球是真漂亮,落点刁钻得连现场瑞典观众都忍不住"哇"了一声。
王曼昱的比赛就轻松多了。我旁边坐着个德国记者,从第二局开始就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到第三局直接合上笔记本开始玩手机。也难怪,万媛被打得连教练都放弃喊暂停了。不过王曼昱下场时那个摸膝盖的动作挺让人在意的,希望别是旧伤复发。说起来运动员真不容易,我昨天在酒店健身房还看见她做完治疗加练到晚上十点。
男单这边可热闹了。林高远和高茨那场,两个左撇子打得跟照镜子似的。我前排坐着个法国老哥,每次高茨得分就蹦起来喊"Allez",结果关键分被鹰眼打脸那会儿,他捂着脸缩回座位的模样活像被老师抓到作弊的学生。说到鹰眼,这届WTT新装的系统连0.3毫米都能看出来,比我家新买的4K电视还清楚,科技真是越来越魔幻了。
最让我揪心的是向鹏这场。小伙子第一次来欧洲比赛,开局紧张得连发球都抖。奥恰洛夫那个招牌潜水艇发球确实难接,我在媒体中心试过模仿,结果球直接砸自己脚上了——所以说职业选手真不是谁都能当的。不过第五局向鹏突然开窍,反手变直线那球直接把德国教练席打安静了。赛后看数据才知道,这小子相持球居然能顶住奥恰洛夫的猛攻,看来国乒小将们的体能训练是真下功夫。
说到训练,昨天在球员通道碰到钱天一,她正拿着平板看陈思羽的比赛录像。我问她紧张不,她笑着说:"比去年世乒赛好多了,至少现在酒店早餐有豆浆油条。"结果今天还真打满七局,最后一分落地时她直接躺地上了,摄像师们咔咔按快门的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拍时尚大片。
观众席上有对老夫妻特别显眼,老爷子举着瑞典国旗,老太太却戴着王楚钦的应援帽。中场休息时聊起来,原来他们是本地华侨,孙子在瑞典乒协青训营。"现在看球可比我们年轻时舒服多了,"老爷子指着场内的空调出风口,"以前打比赛还遇到过屋顶漏雨呢。"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在漏雨的体育馆里打校级比赛,裁判为了躲水滴差点摔一跤的糗事。
天色渐暗的时候,场馆亮起了灯。林诗栋和尼古拉斯·林的比赛在灯光下显得特别有戏剧性,尤其是那个18拍的相持球,球速快得我相机都差点跟不上。赛后技术统计显示,林诗栋的正手使用率比平时低了15%,看来欧洲选手的研究报告没白做。不过最逗的是赛后采访,记者问战术调整,他挠着头说:"教练让多打反手,可我正手痒痒啊!"这种大实话现在可不多见了。
简彤娟和泰国选手那场意外地好看。以前总觉得削球打法观赏性差,今天看奥拉万·巴拉南的防守才明白什么叫"铁壁"。第三局有个球简彤娟连续扣杀七板都没打死,最后自己先笑场了。这种瞬间比什么技术统计都真实,你说是不是?
不知不觉写到这儿,媒体中心已经走得差不多了。保洁阿姨开始收垃圾,志愿者靠在墙边刷手机边打哈欠。突然想起明天还有张本智和的比赛,得赶紧回酒店把采访提纲整出来。对了,你们觉得这次男单谁能走到最后?我押林高远,毕竟他今天赛后跟我说:"这次带了五双球鞋,准备打满所有比赛。"这种土味狠话,听着就靠谱。
(写完看了眼窗外,凌晨一点的斯德哥尔摩居然还有晚霞。这地方真邪门,跟今天的比赛一样让人捉摸不透。算了,睡三小时又要起来赶早场,记者这行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