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点将,用其所长;蒋介石点将,看其所忠

发布日期:2025-10-09 点击次数:157

中国近代这段历史,讲的是国共两党时而携手合作、时而分道扬镳,最终演变成全面冲突的历程。

国共两党较量的历程,正是毛主席引领我党由弱变强,于曲折中蜕变、在艰难里重生的完整写照。每一步,毛主席都走得谨慎细致,力求稳扎稳打。

娄山关那场惨烈战斗,派的是彭德怀;陕北那场反击大战,选的仍是彭德怀;到了抗美援朝,跟世界头号强国在朝鲜半岛较量,还是从西北调来了彭大将军。在毛主席看来,这种硬仗恶仗,非得让性格刚直、行事果断的彭大将军来才行。

解放战争中那场关键战役,毛主席特意选了我军猛将许世友来当总头头,守济南的是国民党里的厉害角色王耀武,这可是蒋介石手下的得力干将,全靠打仗打出来的名声,这场对决就是硬碰硬,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把济南拿下来,整个山东才能活起来。

上海获得解放后,毛主席亲自指定陈毅来当市长。有人可能会想,让未来要成为元帅的人当市长,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第三野战军里能人那么多,找个既能打仗又会治理的将领也不难。当时江南大片地区还没解放呢,把野战军的司令员留在上海,会不会有点浪费人才?

其实,这都是毛主席极具远见卓识的妙手安排。

那时的上海,不仅是国内头号的工业大城,还是最大的金融枢纽,更是自1840年起,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的势力大本营,同时还是蒋介石发迹的起点。此地既复杂又充满能人,一点小失误,都可能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给将来的社会管理和和平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

上海解放时,陈毅下令部队不可动用重型武器。蒋介石曾断言上海能坚守三月之久,但仅过十五日,陈毅便率军入驻。一道严禁私入民宅的指令,便让上海市民真心实意地接纳了人民解放军,他们那关怀备至的热情,让谁见了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上海在陈毅的治理下,生产和生活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秩序,过了好多年,蒋介石还指着陈毅的照片说:“这人可真不简单,太厉害了!”

蒋介石用人讲忠诚,不管是选将领还是带军队都看重这点,这让国民党那些非嫡系的部队和将领心里很不是滋味。

每逢大战,蒋介石就越爱搅局;越是关键战役,他越疑神疑鬼,偏派些“愚忠无能之辈”担重任,结果败得连他自己都惊愕,输得如此迅速又惨重。

日本战败后,国共两党在东北展开角逐,毛主席派遣了有“红军之鹰”之称的林彪前往。蒋介石则派出了能征善战的杜聿明将军。杜聿明不负蒋介石期待,一度把林彪逼得差点退到中苏边境。可就在这时,蒋介石的停战命令到了,东北停战了!这倒也罢了,毕竟有军调部在监督,里面还有美国军事调解员,总得给点面子。但接下来的操作却让人瞠目结舌:杜聿明被调往华东,陈城成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最高指挥官。这是想让亲信多吃点胜利果实。可陈诚搞政治、拍马屁还行,打仗哪是林彪的对手,一年多下来,他自己倒是吃好喝好了,东北却成了没人愿意接手的烂摊子。最后,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从东北开始了。

刘邓大军长途奔袭,直插大别山这个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刘伯承将军是我军公认的军事奇才,打仗本领无人能及。蒋介石慌了神,赶紧成立“华中剿匪总部”,可挑来挑去没找到合适人选,这才想起号称“小诸葛”的桂系将领白崇禧。白崇禧当时挂着国防部长的头衔,却死活不肯接这个烫手山芋,后来有人点拨他(毕竟带兵打仗的实权,可比空有头衔的部长强多了),才勉强答应上任。但蒋介石又担心桂系势力坐大,便让“幸运将军”刘峙另设“徐州剿总”,实际上是把白崇禧的兵权给分走了,好互相牵制。可到头来,刘邓大军还是那支刘邓大军,任凭小诸葛使出浑身解数,也终究没能扭转局势。

淮海战役打响后,我军这边粟裕带着60万人马,对抗国民党的80万大军,这80万可是蒋介石手里的最后王牌了。国民党的那些将领们原本琢磨着,蒋介石怎么也得派个厉害角色来镇场子,最不济也得是个能冲能打的。结果呢,蒋介石派来个“猪”(这是国民党将领邱清泉说的)——还是那个只会享福的刘峙!这家伙早就从军人变成政客了,捞钱有一套,打仗?可别找他!

这场仗下来,蒋介石把家底都赔光了。他嚷嚷着要整治军阀,可刘峙财大气粗,一番操作后照样过得滋润。

这做法,谁能吃得消啊。共产党也是不容易,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都挤得满满当当的了!里面关着的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国民党的骨干。而且他们以前都是称霸一方的,可不好对付。

功过是非,留给后世来评判。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