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披露:延安时期的私人生活

发布日期:2025-07-21 点击次数:92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自保安迁至延安。彼时,延安城内居民不过两千余众,“饭铺寥寥四五家,所用的碟子乃木头挖制,筷子则由弯曲的树枝制成;商店皆无招牌,若购买错物,欲寻原店退货颇为不易,盖因它们皆呈现着相似之污秽与破败之貌。”城内环境脏乱拥挤,尤其是厕所,其原始程度令人咋舌。

丁玲

在丁玲的纪实小说《医院中》,记录了这样一则生动的细节:老鼠在天花板上往来穿梭,不时啃食着浆糊。竟有一次,一只老鼠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巧砸在了正在沉睡的傅莱大夫脸上。

抵达延安的第一夜,于光远便遭遇了一场与跳蚤的激战,无奈之下,他只得逃离房间,抱紧被褥,在庭院里几根粗壮的原木上沉沉睡去。而原《人民日报》的社长胡绩伟,也曾记录下那段终生难忘的抗虫经历,与跳蚤展开了殊死搏斗。

独自栖身于那间陈旧的窑洞,臭虫的数量令人胆寒,它们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的缝隙中涌出,如潮水般向我发起进攻,这等情景实属前所未见,令人不寒而栗。起初,我以手指逐个击破,随后则用掌心奋力扑杀,手上沾满了恶臭的黄色液体,却依旧无法彻底根除。幸运的是,我随身携带了针线,急忙将携带的床单缝制成一个口袋,将自己包裹其中。即便如此,我还是辗转反侧,直到天色将亮,才勉强迷糊了一会儿。清晨醒来,却发现床单上布满了斑斑血迹。

在延安,居民们一律身着制服。冬季,每人发放一套保暖的棉衣裤和棉鞋帽;而夏季,则仅发放一套单衣。起初,衬衣和衬裤并未被发放(但后来每年每人会发放一件衬衣和一条短裤),这一变化常常引发不少趣事。记得有一次,田家英在夏日前往延河沐浴,恰逢一群女洗衣工路过,他在河中挣扎着无法起身,原因是他那条仅有的裤衩刚刚被洗过,正晾晒在河滩之上。

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仅提供两套服装:夏季是一套简便的军装,而冬季则是一身厚实的棉质军服,中间并无换季的衣物。巧手的女学员们则将棉花巧妙地取出,制作成夹衣以供使用。若有人携带了多余的衣物,她们便会慷慨地赠予那些衣物短缺的同学。每当得知有学员将奉命前往大后方工作,那些来自大都市的女学员们便会立刻拿出各式旗袍和大衣,供她们挑选穿着。

在陕北公学及抗大,七八名学员共挤一孔窑洞的土炕,仅铺有一层茅草,拥挤程度使得翻身都变得异常艰难。女子大学的学生们卧位仅有一尺半宽,夜间起身后,常常发现床铺已被他人占据,需小心地挤入,方能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男生的炕位也仅有二尺半。那些习惯蜷缩入睡的学员很快便被告知必须改正,学会以直腿挺身而眠。

“我们还是‘共产’吧!”于是,一面镜子变成了多面,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此外,每个人腰间都常挂着一个由罐头盒改制的大茶缸,女生们用它来用餐、饮水、刷牙洗脸,甚至用它来洗脚和擦拭臀部。

“一旦有文化人从邮局收到来自重庆、香港乃至上海孤岛的稿酬,便会召集朋友们,三三两两,将这笔钱平均分配。”1938年8月31日,卞之琳抵达延安,每月仅能领到2元的津贴。即便如此,他最多也只是去街头的小吃摊花费5分钱购买一碗醪糟鸡蛋作为小憩之食,而几毛钱买来的花生也常与数人共享。

“这里的日常饮食仅限于两餐,且只有简单的小米作为主食。……当手头宽裕之际,他们会前往镇上的一家饭馆,将积蓄尽数挥霍在香甜可口的八宝饭之上,只因他们对甜食的渴望太过迫切。”

冼星海

冼星海对甜食情有独钟,在创作《黄河大合唱》期间,他特地要求光未然为他购置了两斤白糖。一切准备就绪后,冼星海盘腿坐在炕前,着手进行创作。他一边将白糖抓起送入口中,一边从那根超长的烟杆里吐出袅袅烟雾,而他的妻子钱韵玲则在旁边为他精心熬制着“土咖啡”。正是在延安那间简陋的窑洞里,这首承载着时代精神的乐章应运而生。

王紫菲,中国女子大学的学生,在晚年回忆中提及,抵达延安后,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对食物的渴望。彼时,她囊中羞涩,漫步于延安街头,每当看到摊位上那如雪般洁白的面馒头,她的心便为之所动,几乎忍不住想要偷几个来尝尝。记得有一次,她和三位中国女子大学的学生一同逛市场,她们的钱包里总共不过区区2分钱,只能买一瓶老陈醋。她们将瓶子划成三份,小心翼翼地先用舌尖舔尝,那种酸中带甜、香气扑鼻的味道,让她们觉得无比珍贵。然而,她们终究没能忍住,像小狼一般贪婪地一口气喝下了自己的那份。由于当时空腹且无任何油水,其中一位女生在回到窑洞不久后,便遭遇了剧烈的腹痛,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呕吐不止。从此,这位女生便再未触碰过醋。

初抵延安之际,华君武在参加完一场晚会后,腹中饥饿却无食可果腹,便将白天用以糊窑洞窗户的半碗面粉调制成糨糊,权且当作了夜宵。华君武在晚年回忆道:“尽管已过去43年,那碗浆糊的美味仍历历在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浆糊常常能成为我夜宵的选择。”

“这是什么馅料?”

在延安,众多新婚夫妇受限于条件,婚后仍需分居在集体宿舍之中。唯有在周末,他们方可申请入住由窑洞改建而成的“青年宿舍”,得以短暂团聚。尽管当时延安的公职人员享有免费住宿的待遇,但夫妻俩若想在“青年宿舍”共度周末时光,仍需支付一定的费用。

抗大政治部主任莫文骅曾回忆道:“屋内仅有一张床铺,被褥需自行携带,且不提供餐饮,住宿费用为每次五角。每逢周六,年轻的夫妇们便会携带被褥前来过夜,翌日清晨,他们又背负行囊,重返各自的战斗前线。”

即便这种短暂的夫妻关系,亦让延安众多单身汉心生艳羡。

为弥补众多高级将领因军务繁忙而错失的青春年华,中共中央积极鼓励并协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在那个时期的延安,师级以上军官中,高达80%的人选择了恋爱、结婚、组建家庭并养育子女。然而,对于许多知识女性而言,老干部们似乎更习惯于日常的饮食、休息与战斗,而谈及恋爱,她们却觉得颇为乏味。

1936年,马海德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同行至陕北,于陕甘宁边区医院担任中共中央的保健医生。自此,他开始倾心于延安一位美貌的鲁艺学员苏菲。

马海德与苏菲

“若谁敢带走苏菲,须留下过路之资!”随之涌上前去,将马海德拦住,搜出他口袋中的香烟和零钱。

1940年3月3日,马海德与苏菲在延安喜结连理。

士兵(班长)每月1元,排长2元,连长3元,营长4元,而团长及以上则均为5元。至于知名文化人士与大学教授,津贴则在5至10元之间。王实味与陈伯达的月津贴均为4.5元。冼星海的津贴为每月15元,其中包含女大兼课费3元;鲁艺音乐系的教员月薪统一为12元,助教则为6元。所发放的津贴均为延安“边币”,1元边币可兑换两条肥皂、一条半牙膏、两斤肉包子或十几枚鸡蛋。“在最艰难的时期,连这微薄的津贴也一度被暂停发放。”

冒舒湮所述:“法院工作人员与囚犯所食之饭菜,均为同一锅所煮。”

在延安,纸张与笔的供应极为匮乏,每人每月仅能分配到五张纸。然而,对于作家们,则享有特殊优待,其领取纸笔的数量并无限制。1940年1月,入党仅四个月的范文澜应张闻天的邀请,抵达延安并主持马列学院中国历史研究室,负责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的妻子是一位典型的旧式家庭主妇,不识字,初到延安便感到诸多不便,且时常牵挂家中物品,时常默默流泪。张闻天夫妇时常前来看望,并派专人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每月还发放4.5元的津贴。范文澜最感棘手的难题是书籍的匮乏,张闻天得知后,便安排地下党将范文澜的藏书从家中运至延安,共计五六十箱,其中绝大多数为线装书。范文澜对此深感感动。

1938年,贪污金额达到200元或受贿100元者将被处以极刑。随着货币的持续贬值,贪污金额超过500元的犯罪者将面临枪毙的严厉惩罚。

在延安,文化人中流行一种独特的习俗——“客请”,意即延安居民生活颇为拮据,往往由外来宾客承担宴请之责。1938年5月初,美国驻华参赞卡尔逊上校在延安邂逅了医生马海德,并邀请他一同前往一家以八宝饭闻名的餐馆共进晚餐。沿途,诸多人向马海德致以问候,马海德便邀请他们一同赴宴。他如此慷慨地利用我的好客之心,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因为他深知我并不拮据。当我们抵达餐馆时,身后已尾随了十几位年轻男女,他们欢声笑语,沉浸在聚餐的欢乐氛围中。众人各自挑选了喜爱的菜肴,享用完毕后便各自离去。

1936年秋季,刘英不幸感染了流行性感冒,体温持续攀升,延安地区却无药可用,她唯有寄望于“千万别引发肺炎”。被隔离在窑洞中,她时而昏睡,时而清醒,每日仅以小米粥汤为食,全凭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丈夫张闻天既心痛又焦虑,每日早晚两次透过窗户纸上的破洞,向她传递关怀与慰藉,不时轻声安慰,并将自己的全部津贴悉数交给警卫员,嘱其购买鸡蛋熬汤,以供刘英滋补身体。

张闻天

刘英好奇地询问警卫员:“听闻天的五元津贴全给了我,他自己该怎么解决饭食?”警卫员眼含泪水,哀伤地回答:“他只能靠那红锅炒白菜度日。”

二十余天后,刘英逐渐康复。

曾任陕北省委组织部长的郭滴人,亦如刘英那般高烧不退,然而他未能挺过难关,不幸英年早逝,终年仅有29岁。

郭小川在《延安生活杂忆》中回忆:

“我于1940年代末抵达延安。彼时,延安最为独特的景观,莫过于延河两岸男女的情景。女大与党校相对,每日晚餐后或是节假日,沿着延河散步的人群络绎不绝。女同志们常以蓝斜纹布制成的带耳帽子作为装束,即便在晴朗的日子里,她们也会将耳朵遮盖起来。其中,围巾的款式最为讲究,色彩斑斓,虽不及都市之繁华,却也略呈追逐时尚之态。”

“男性同胞们最为典型的着装,便是那件白净的短皮袄,搭配着布料或毛绒围巾环绕颈部。当年所发放的鞋子质量上乘,为高筒设计的黑色布棉鞋。”

坦白而言,在这段时间里,自由主义的思潮已悄然弥漫。人们津津乐道的,无非是文学与爱情的话题。文学与爱情,二者息息相关,成为了人们口头常谈的词汇,它们代表着“灵魂之美”,象征着“文学气质”。

“在延安,青年们的诗作数量尤为众多(如《大众文艺》等文学刊物,其中75%至83%的内容为诗歌)。”文艺青年们聚首一堂,不是夸赞某人的文章写得多么出色,便是批评某人的文章如何不得当。

延安中央党校的女学员们曾立下誓言:拒绝嫁给老干部。然而,在知识分子群体与老干部之间,众多知识女性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丁玲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三八节有感》一文中,如此描绘了延安女性的困境:

女性的婚事总是引发众人关注,却难以满足众人的期待。画家们对此进行讽刺:“连一个科长都结婚了?”诗人亦感叹:“在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艺术家在这里找不到美丽的伴侣。”但她们也曾在某些场合听到这样的言论:“简直是瞎了眼,看不起我们的老干部,说我们是土包子,若非我们这些土包子,你们怎能在延安品尝到小米?”

四十余岁的江西籍老红军与一位城市姑娘喜结连理。这位老红军曾担任八路军120师某旅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在奔赴前线途中,收到了一位女学生的深情来信,信中末尾诚挚地写道:“我给你一个深情的吻。”

部长手持信件询问信使:“她托我转交的物品,现在何处?”

捎信人困惑:“没捎东西?”

部长指着信件:“这不正是送给我的一份珍贵礼物吗?这东西究竟是在何处找到的?”

这则故事迅速演变为“老红军”与“女学生”联姻的传世佳话。

一位历经重重磨难,最终抵达延安的浙江大学女学生,通过组织的牵线,与一位出身于佃农家庭的老干部结为连理。起初,她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遵从组织的安排,每逢周末便回到老干部的窑洞中,然而常常是整夜无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耐心逐渐被消磨殆尽。

某日,她邀请丈夫在月光下漫步,却被丈夫以玩笑口吻评论道:“这月亮有何吸引人之处,不过是个圆圆的烧饼罢了。白天已辛勤劳作,夜晚外出闲逛又有何乐趣?”浙大女学子泪眼朦胧,悄无声息地离去,留下了一首诗:“嫁人未解真意,竟将明月喻作烧饼;从此不再期待周末,春宵空留千金价。”此后,她再未归来,即便组织多方努力,也无法将其劝回。

“春花秋月空留情,天上人间皆是幻;寒风凛冽花月难御寒,饥馑之时一饼胜过千金。”

在延安时期,局势相对安宁,组织方面亦积极倡导干部与官兵妥善处理“个人问题”。干部们自然期望寻得一位颇具气质的伴侣,而若要拥有“气质”,便需有所学识、有所读书。米脂县作为陕北地区的首富县,绝大多数地主和富农的女儿都接受过教育,因此,这片土地成为了红军干部挑选配偶的热门区域。在军中,米脂县被誉为“丈人县”。

1938年,在山西汾阳东南地区,八路军685团的团长杨得志,仅用一块银元雇佣了一位当地老乡,协助他购置鸡蛋。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以这样的微薄代价,换回了20斤鸡蛋。此后,一位善良的老乡为尚未成婚的杨团长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位容貌秀丽的姑娘,她不仅高中毕业,而且双方均表示满意。然而,姑娘的父亲却提出了100块银元的彩礼要求,而杨团长所能提供的最多不过是几百斤粮食,对方最终并未答应这门婚事。

杨得志随后晋升为344旅的代理旅长。在跨过汾河之前,他曾意图将这位姑娘一同带走,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主要缘由还是因为囊中羞涩,未能凑齐那100元银两。

女性资源稀缺,男性间的竞争因而愈发激烈。萧军在与萧红解除关系后,曾与丁玲陷入爱河,随后与年轻女演员王德芬订下婚约,最终辗转前往延安。

抵达延安后,王德芬似乎又与萧三走得甚近。在一次边区文协的会议中,萧军、萧三、艾思奇、吴伯箫等约十余人出席。萧军从靴筒中拔出一把匕首,猛地往桌面上猛力一插,大声道:“萧三,我要杀了你!”此言一出,众人皆感惊恐,面面相觑,一片寂静。

老实人艾思奇缓缓开口:“萧军,你有何见解,不妨直言,切莫过于粗鲁。”闻言,萧军方才将匕首收回。

1938年,年仅十六岁的何鸣踏入抗大校门,即刻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理想人选。抗大队长兼教员聂凤智脱颖而出,得益于他不久后便兼任了卫生所所长,从而与何鸣这位女护士有了更多“正当”的交流机会。

聂凤智的表白如此真挚:“身为党员,你我同属一党,且均无传染之虞。我们双方均心甘情愿,彼此之间并无任何强迫。”

聂凤智年方十五便投身军旅,对战斗充满热情,身中枪弹11处,受伤8次。何鸣评价道:“他勇猛作战,仅此一点便足以赢得人们的喜爱。”

在1940年的新年伊始,26岁的聂凤智与18岁的何鸣于晋察冀地区喜结连理。婚礼由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亲自主持,餐桌上虽仅有大白菜与豆腐,却洋溢着欢声笑语,场面甚是热闹。

何方回忆:

“自整风运动启动之初,马克思主义的崇高地位便受到了冲击。在整风期间,不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停滞,连那些过去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也纷纷进行自我批评,仿佛未曾涉猎理论的人反而显得更为清白,至少他们无需承受检讨之苦。”

即便是一些资深干部,例如担任中办副主任的王首道,为了彰显对教条主义的决裂,竟然将部分马列经典抛掷于窑洞之外……那些曾经被视为珍稀的马列著作,此刻却变成了无用之物,多余的负担。于是,有人便将这些书籍携至南门外的新市场,以废纸的价钱论斤出售。

师哲揭发康生夫妇。

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起居,无不由秘书全面打理,甚至包括日常的洗浴与足浴。康生在饮食标准上虽与中央领导保持一致,却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要求。例如,他只穿狗头牌的袜子;家中地毯均为从中亚地区带归;衣物,尤其是大衣与外套,必须是莫斯科制造;而办公桌上,各式干果——花生、核桃、杏仁以及柿饼等,更是不可或缺。

尽管如此,他仍旧频繁地向他所负责的社会部抱怨,以期获得特别的关照。

延安,被誉为革命的神圣之地,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意外地隐藏着康生这样的个别“身影”。这听起来难以置信,然而,这却是确凿无疑的真实情况!

他时而品味咖啡,时而畅饮美酒,虽非频繁,却颇具酒量……因怀才不遇,他常借酒消愁。一日,他将米大夫邀至住所,取出珍藏多年的法国与英国佳酿,一番热闹之后,直至夜幕低垂,二人皆醉得不成样子。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