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尚秀场上,模特们头顶高昂大气的新式假发,步伐自信。可要说这些假发真正的诞生地,有多少人会想到它们和朝鲜的工厂工人有关?看似遥不可及的朝鲜,2023年的对外贸易竟然做了27.2亿美元,里头有98.3%全流进了中国。这么一个常年被国际制裁“堵门口”的国家,到底是在卖什么?怎么买都碰不到“朝鲜制造”,这些东西又都藏哪去了?
朝鲜堪称全球最隐形的“代工王”,却鲜有人知。
第一眼看这数据,我的直觉跟大多数人一样:怎么可能?制裁这么多年,中朝边境森严,朝鲜自己都缺吃少穿,还能掏出这些出口额?细看商品结构才发现,这一切正符合国际经济的“灰色地带”规律。
假发,是朝鲜出口的头号大项。2023年出口高达11.8亿美元,直接占去了总额里超一半。这玩意儿说起来不起眼,工艺要求却极高,需要大量手工操作。朝鲜工人的优势是什么?劳动密集型,成本低、勤快细心。于是,中国、东南亚运来的原材料,在朝鲜被加工成半成品假发,再大批量发去中国青岛。
青岛有全国最密集的假发产业带。朝鲜货到了这里,经过染色、造型和包装,又变身为100%“中国制造”销往欧美。巴黎、纽约的高档零售店,货架上摆满的假发,其实不少就出自朝鲜,只是没有人知道标签背后的“隐形工厂”。
你想在国内超市、电商买到“朝鲜制造”假发?难,根本看不到。因为这些货只能做半成品,深加工全靠中国,唯一留下的,只是“跳过国界”的手工劳动痕迹。
再看矿产。朝鲜国土不大,但地下宝藏丰富,有90到110亿吨铁矿石,还有成堆的煤炭。2023年矿产出口额2亿美元,原矿大多直接送到天津、大连。中国的钢厂消化后加工成钢筋、建材等,又以中国商品的身份销往全球。
铁矿源头你问不出来,流向全球的钢筋水泥,说不定就混有朝鲜矿石。可只要经过一轮深加工,你根本无法分辨。这就给了朝鲜经济一个喘息的窗口,也是整个国际供应链激战中的“暗流”。
毛料是出口的第三条腿。2023年大约5300万美元。这些毛料同样在朝鲜纺织厂加工后流向中国南方小厂,再变身为“MADE IN CHINA”的冬季围巾和手套,稳稳出口欧美。等你手里拿着的保暖神器时,已经和朝鲜的“原材料”隔了一整个产业网。
这里有个有趣的悖论。为什么朝鲜商品在中国人面前消失无踪?第一,几乎所有出口品类都是原料、半成品,进入中国后很快更新身份,市场标签一变,消费者根本摸不到源头。
第二,国际制裁直接塑造了朝鲜“地下出口”模式,必须隐藏、不显山露水。2006年以来,联合国付出的努力,就是想堵死朝鲜出口矿产、纺织这些硬通货。结果呢?2023年中朝贸易主通道还不是靠丹东新义州、珲春圈河这几条线死撑。这些货进出边境要经过层层消杀、查验,标签问题也成了进出口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敏感区。于是,把产地标签藏起来,成了公开的秘密。
第三,出口商品本身和普通人的日常消费需求两不沾边。你家需要大宗假发吗?不会。铁矿石和煤炭的终端商品更是见不到头。就算你买到了朝鲜毛料做成的围巾,谁能想到它的“前世今生”是朝鲜纺织厂的小工做出来的?
再往下深挖,为什么朝鲜只能这样的搞法?根子还是技术落后,只能靠原料和半成品赚钱,高附加值出口根本轮不到朝鲜参与。中国是“深加工中转站”,在全球供应链里赚取更高利润。朝鲜就是在下游捡汤喝。赚点加工费,填补制裁下的经济窟窿。
金正恩执政这些年来,虽说对内连续强调“经济和核武并进”,国内的消费场景也开始出现可乐名包新汽车。平壤城区海归风十足,购物中心里连香奈儿、兰蔻都进来了。可这一切,仅仅属于权贵和精英。朝鲜大部分人还挣扎在粮食、衣物的温饱线上,表面光鲜背后,依然是技术和设备老旧、升级难的苦涩现实。
说到底,朝鲜出口规模虽然撑起来,却只能依靠中国中转,这是一种“寄生型”经济命脉,根上不变,始终跳不出国际供应链的次级地位。而制裁越严,朝鲜越要走隐形出口路线。出口结构限制死了朝鲜升级路径,谁也不想“揭盖”自己下游的铁矿和毛料是什么来源。全球供应链如此庞大,谁都愿意把苦差事交给更便宜、隐形的环节做。
2020年疫情卡死边境,朝鲜贸易断崖式下跌,直到2023年才恢复一部分。金正恩反复跑工厂,希望突破技术天花板,但现实是,每一步升级都比想象更难。制裁阴影还在,经济困局一时半会儿解不开。这才是朝鲜经济的真正写照——活着,但极其隐身。隐身,是手段,也是无奈。
假发还是那批假发,矿石还是原矿,毛料也一样。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能继续埋头忙碌,出厂的货物换个标签,消失在供应链的迷雾深处。下次在欧美专柜碰到一顶“高档假发”,或许你该想到,世界上的某个隐秘角落,正有人静静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