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攒钱雍正查账,乾隆一顿操作,大清国库还剩啥?
聊起康乾盛世,咱心里头总会冒出点自豪感,那可是咱历史书里头,老大帝国最后的体面。祖孙三代皇帝,跟接力赛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干,把个大清国盘得溜光水滑,疆域辽阔,国库充盈,好像全世界都得踮起脚尖瞅咱们一眼。可热闹归热闹,咱今儿个就掰扯个实在事儿:这三位爷,拼了老命攒下的一百多年家当,到头来,那国库里到底是个什么光景?
这事儿吧,不能光看账本上的数字,数字后头藏着的东西,比数字本身有意思多了。
先说康熙爷,他接手的摊子,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个烂摊子。吴三桂他们几个在南边闹腾,国库里头能跑耗子,整个一空壳公司。这位少年天子,心里头跟明镜似的,要想坐稳这龙椅,得先干点实事。所以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安安稳稳地种地。
他下令停止圈地,把那些明朝王爷们占的好地,分给没地的农民。这招高明啊,老百姓手里有地了,心里就踏实,谁还跟着去造反?踏踏实实种地交税,比啥都强。碰上灾年,康熙爷也大方,大笔一挥,免了!他不算计眼前这点小钱,图的是个长治久安。就这么着,等到康熙爷闭眼的时候,国库里头硬是攒下了2716万两白银。这笔钱,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一笔巨款了。
可康熙爷给自个儿儿子留下的,不光是这笔钱,还有一个烂到了根子里的官场。这接力棒,就交到了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手里。
雍正这人,跟他爹完全是两个路子。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没少跟下头的官员打交道,对官场那套门道,门儿清。他一上台,二话不说,直接拿他那帮兄弟开刀,成立了个叫“会考府”的机构,专门查账。这哪是查账啊,简直就是抄家。户部亏空两百多万两,地方上的亏空更是个无底洞。
雍正爷的手段,那叫一个狠。查出来谁贪了,甭管你多大官,一律严惩不贷。抄家、追缴,逼得不少官员是家破人亡。那几年,京城里头的气氛,那是相当紧张,官员们上朝,腿肚子都打哆嗦。有意思的是,雍正为了能精准打击,还搞了一套“密折制度”,让地方上的心腹官员直接给他写小报告,绕过中间层层官僚,信息直达天听。这样一来,谁在底下搞小动作,他一清二楚。
当然,光靠杀头抄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雍正爷心里也明白,所以他又搞了两个大动作:一个叫“火耗归公”,一个叫“养廉银”。说白了,就是把以前官员们私下里收的附加费,变成国家的正式税收,然后再从里头拿出一部分,给官员们发高薪。吃饱了,总不好意思再伸手去捞了吧?同时,他还推行“摊丁入亩”,把人头税摊到田地里,大大减轻了没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效果是立竿见影。等到雍正爷去世的时候,国库里的银子,已经涨到了3453万两。而且,这还是实打实的银子,没啥水分。
接力棒传到了乾隆爷手里。乾隆爷这辈子,最崇拜的就是他爷爷康熙,最看不上的,就是他爹雍正那套严苛的法子。他觉得,当皇帝嘛,就得宽厚仁慈,与民同乐。
于是乎,他把他爹定下的那些规矩,全给改了。官员们犯了错,只要不是杀头的大罪,交点钱,也就是所谓的“议罪银”,就能了事。这钱还不用上交国库,直接进了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内务府。这么一来,官员们胆子就大了,贪污腐败的风气,又开始抬头了。
乾隆爷还好大喜功,六下江南,修建圆明园,花钱跟流水似的。这些钱从哪来?国库当然要出大头,可他自己的小金库,更是个深不见底的聚宝盆。江南织造、两淮盐政、粤海关的关税,这些最肥的差事,都成了他个人的提款机。大名鼎鼎的和珅,就是他最得力的“财务总管”,专门帮他打理这些见不得光的收入。
这么一来,大清的财政就出现了个奇特的现象:国库里的银子节节攀升,最高的时候,达到了惊人的6939万两。可老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为啥?通货膨胀了呗。市场上的银子多了,可粮食布匹就那么多,物价自然就上去了。盛世的繁华,只是浮在表面,底下的老百姓,依旧是“饿不死也吃不饱”。
等到乾隆爷去世,嘉庆皇帝接手的时候,局面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国库里虽然有钱,可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被蛀空了。嘉庆杀了和珅,抄出来的家产,确实富可敌国。可这点钱,对于填补整个国家的窟窿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没过多久,一场白莲教大起义,就把国库那点家底,烧了个干干净净。所谓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不过是句笑话罢了。
说句实在话,看这祖孙三代攒钱花钱的故事,就像看一部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康熙是艰苦创业的创始人,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雍正是个精明强干的守业者,手段狠辣,堵住了所有的窟窿,让企业走上了正轨。而乾隆,就是那个典型的富三代,只图表面光鲜,尽情挥霍,最终把祖宗留下的家业,败了个精光。
国库里的银子再多,也只是个数字。真正能衡量一个时代好坏的,不是冰冷的金银,而是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是整个社会健康运转的肌体。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康乾盛世”,或许从乾隆爷热衷于往自己小金库划拉钱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衰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