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官网上出现了一条并不起眼的消息,却让不少资深投资者的心跳漏了一拍。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申请,正式获得了受理。 这家公司的名字,对于大众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在投资圈和科技界,它早已是一颗备受瞩目的明星。 毕竟,它手里握着的,是被誉为“终极能源”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材料,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想象一下,一种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会彻底消失,电流可以无损耗地传输,还能产生极其强大的磁场。 这不仅仅是物理课本上的概念,它正一步步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现实生活。 上海超导,就是让这个概念变成现实的关键角色之一。 他们生产的带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是全球少数能实现千公里级年产能的企业。 现在,它朝着科创板“高温超导第一股”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拟募集12亿元资金,全力扩张产能。
这条消息之所以能掀起波澜,是因为它戳中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可控核聚变,那个号称能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梦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商业化。 而每一个商业化的聚变堆,都需要长达5000到10000公里的高温超导带材作为“骨架”。 全球在这个领域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70亿美元,聚集了40多家创业公司。 上海超导的客户名单上,不仅有南方电网、中科院这样的国内巨头,还出现了CFS、TE公司等国际身影,这足以说明其技术和产品已经获得了顶尖机构的认可。
资本市场最看重的就是确定性增长。 上海超导自己的业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2年,它的营收还只有3577.99万元,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2.4亿元,两年时间增长了近6倍。
此外,公司在2024年成功扭亏为盈,实现了7294.74万元的净利润。 这背后是其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销量从2022年的68.72公里猛增到2024年的955.47公里,同时,规模化生产让单位成本从每米262元降到了92.91元,毛利率提升至61.46%。 这种爆发式的增长轨迹,让投资者看到了一个高技术壁垒行业进入收获期的明确信号。
那么,上海超导的上市,会具体影响到A股市场上的哪些玩家呢? 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它的第一大股东,精达股份。 精达股份持有上海超导18.15%的股份,是后者最大的外部股东。
有分析测算,如果上海超导未来上市后市值达到500亿元,那么精达股份持有的这部分股权价值就接近90亿元。 这个数字对于目前总市值约147亿元的精达股份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价值重估。 而且,精达股份本身是国内电磁线生产的龙头,其传统业务与超导电力应用存在协同潜力,未来有可能借助这层关系切入更高端的市场。
除了精达股份,整个超导产业链的关注度也随之水涨船高。 比如永鼎股份,其子公司东部超导与上海超导属于同行业公司。 上海超导的IPO进程,就像给整个板块打了一剂强心针,提升了市场对超导材料行业的整体预期。 永鼎股份在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增长了37.49%,股价表现也相当强势。
再看联创光电,它走的是下游应用路线。 其旗下的超导公司已经中标了商业航天电磁弹射项目,为国内首个超导磁悬浮发射平台提供核心组件。 上海超导在上游材料的突破,无疑会加速下游像联创光电这样的应用厂商的发展。 同样,中天科技的控股子公司中天超导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超导磁体研发基地,其超导限流器已经在上海自贸区挂网运行。 这些公司都因为身处超导生态圈,而获得了资金的额外关注。
当然,任何一个高增长的科技产业都伴随着挑战。 高温超导材料目前的生产成本依然偏高,距离大规模应用的成本目标还有差距。 在关键设备和部分高纯度原材料方面,国内产业链还存在对国外供应商的依赖。 而且,这个赛道也并非没有竞争,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未来的市场竞争会愈发激烈。
根据一些市场预测,全球高温超导材料的市场规模在2030年有望达到105亿元,2024到2030年间的复合增长率可能高达53.9%。 这个数据描绘了一个高速成长的赛道。 上海超导的IPO,可以看作是这条赛道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它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上市,也是一个信号,宣告着一个以前更多存在于科研论文和实验室里的技术,正在大规模产业化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