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总有人跟我抱怨,说手里的钱啊,就像个烫手山芋似的。之前买的理财产品到期了,可是一转头,银行里倒找不到能拿到6%收益的东西。
老家那套房子挂了快半年,中介说能保证不亏本卖出去就算不错了;至于存银行,年利息才1.5%,连孩子买奶粉涨价都赶不上。
其实不是挣钱难了,而是之前靠的那些老套路,现在都不起作用了。
说到大家都特执着的房子,你们注意到没,现在并不是所有房子都难卖啊。我有个朋友在上海市中心有套老旧的小房子,挂出去没两周就成交了;可另一位朋友在三线城市买的公寓,挂了快一年都没人问,差别真大。
从2021年下半年起,房地产业开始经历一段深度调整,至今已经快三年多了。如今已经不是那种买套房就能轻松赚快的钱的时代了。
年轻人的增速放缓了,刚需们主要还是会往那些产业兴旺、人口涌入的城市跑,三四线非核心区域的房子,不仅价格下跌,跟它连接的交易也变得少了。
说实话,大家还想着买房能稳赚,实际上不过是把曾经的好运气当成了今后的本领。
谈到理财的话,为啥收益会掉得这么厉害呢?曾经那种8%的理财产品随处可见,现在大多数都只差不多2%左右了,挺让人郁闷的。
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高收益产品背后的资产,过去多是房地产和地方城投项目。如今,这些行业流动性变得紧张,导致收益也跟着下降了。
更关键的是,资管新规取消了刚性兑付,以前买理财只关心收益率就挺好,现在得看合同里写的是债券、股票还是非标资产。
再说银行存款吧,1.5%的利息看起来挺稳妥,但如果考虑每年大概3%的温和通胀,存10万一年就会悄悄缩水1500块,时间长了,其实算下来是隐形亏本。
那到底把钱放哪儿比较合适呢?其实全球都在印钞,可不是乱扔钱,而是在引导资金往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渠道流动,资本市场就成了重点方向。
先看看外头,欧盟降息的目的就是为了振作那低迷的制造行业,日本长期实行零利率,主要是想摆脱通缩状态。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2024年开始,美联储总共降了100个基点,从5.25%到5.5%的高位一路往下滑,现又偷偷调了个0.25个百分点的小减。
未来两三年,美联储大概还会降息吧,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难题,财政刺激再怎么搞也没用。而且,等鲍威尔任期一到头,新主席可能更喜欢追求政绩,说不定明后年降息的速度会更快,利率甚至可能会降到3%以下。
这种全球宽松的局势,肯定会让国际资金更倾向于流向那些有潜力的市场,而中国资本市场自然也成了其中之一。
国内正在做出一些调整,2024年不仅降准降息,还把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这可是14年来的首次。眼下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未来大概率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浮动,根本没有条件收紧货币,反倒得放宽点,才能稳住经济大盘。
对咱们老百姓而言,最直观的体会就是房贷利率下降了,企业融资的成本也减轻了,这些变化会逐步传导到资本市场,企业盈利改善了,股市才能有持续上涨的基础;资金成本降低,也意味着更多的钱会流入权益市场。
可能有人会担心宽松政策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实际上现在是有针对性的滴灌,央行把资金引向资本市场、科技创新这些地方,避开民生相关的领域,不会轻易推高物价水平。
我给大家整理了三个实实在在的建议,普通人也不需要盯着热点看,照这几步走就挺靠谱。第一步,先给家里的资产做个检查。很多家庭的房产比例挺高的,超过60%、甚至80%的资金都集中在房子上,这样挺危险的。
建议把资产拆成三份:一是应急用的钱,够用3到6个月的生活费,随时能取出来,平时存着;二是稳健的钱,占比大概40%到50%,可以买点短债基金或者低波动的理财产品,稳一点;三是用来增值的钱,占20%到30%,可以考虑指数基金或者蓝筹股,增长空间大点。别把所有钱都放在流动性差的资产里,那太冒险了。
说句心里话,在新环境里想赚大钱可不能光靠点小聪明,更多得靠耐心。别被短时间的波动左右,也别死守旧的规矩不放,要跟上政策和潮流,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日子就会越过越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