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重磅!南京圈5城升级:1特大4II型大城市

发布日期:2025-07-29 点击次数:174

清晨的南京新街口地铁站,人潮像江水般涌向闸机。穿西装的上班族、背书包的学生、拎菜篮的老人挤作一团,手机扫码声此起彼伏。我被人流推着往前挪,忽然瞥见站厅墙上新挂的南京都市圈规划图——从长江边的马鞍山到运河畔的淮安,十座城市被红线圈成整体,像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这座每天吞吐着近千万人流的城市,正悄然牵起周边小兄弟们的手。

你发现没?这些年国家的发展规划越来越像绣花,针脚细密得很。早些年喊的是“西部大开发”这种大口号,后来细化到“长三角城市群”这样的区域协作,如今直接落到都市圈这么具体的范围。南京都市圈打头阵成了国家级试点,把江苏的宁镇扬淮常(溧阳、金坛)和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全拢到一块儿。这可不是简单画个圈,去年住建部的城市分级名单里,圈内五座城已经挂上了“大城市”的名号。

南京当仁不让是圈内老大哥。走在河西新城,玻璃幕墙的写字楼群刺破天际线,晚高峰时中山东路堵成红色河流。这里聚集着693万城区常住人口,差三百多万就能跻身“超大城市”俱乐部。朋友在江北新区搞芯片设计,他总调侃:“南京这地方邪门,南大东大的教授吃碗皮肚面都能碰见投资人。”长江黄金水道与京沪高铁的十字交汇处,中车浦镇的列车车间彻夜轰鸣,新街口商圈的霓虹彻夜不熄,这种城市能不吸引人吗?

往东百来公里的常州藏着惊喜。去年我去金坛盐穴储能基地参观,工程师指着地下千米的盐腔比划:“这儿存着华东电网的‘充电宝’呢!”更没想到的是,这座以恐龙园闻名的城市,竟藏着214万城区人口。中车戚墅堰厂区里,老师傅带着徒弟调试高铁齿轮箱,油污手套往桌上一拍:“咱这手艺,全国独一份!”不过常州人挺低调,明明经济实力能叫板某些省会,街头巷尾却鲜少听见夸耀。

跨过省界到芜湖,江风裹着工业气息扑面而来。滨江公园里看日落的大爷,指着江岸林立的龙门吊笑称:“那些‘铁臂阿童木’都是海螺水泥的胳膊。”190万城区人口撑起了这座皖南重镇,奇瑞工厂的机械臂每分钟就装好一台车。三山一水的格局让城市像摊开的折扇,安徽师大老校区里的民国建筑静看江轮往来,科技园区的玻璃穹顶下,年轻人正调试物流机器人——传统与现代拧成了一股绳。

顺着运河往北到淮安,漕运总督府遗址的石碑还立着,旁边工地正在打高铁站地基。淮安朋友打趣:“咱们现在是‘双河记’,古淮河还没逛明白,新淮铁路又要来了。”170万城区居民见证着变化:去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猛增三成,保税区的进口红酒堆成小山。夜市里小龙虾的麻辣味飘过文庙飞檐,穿汉服的姑娘举手机直播:“宝子们看,我们淮安也有CBD灯光秀啦!”

扬州的瘦西湖永远游人如织,但本地人更爱炫耀的是123万城区人口撑起的产业。仪征化纤的管道如银色巨龙盘踞江岸,上汽大众车间里机器人手臂翻飞。个园对面的咖啡馆中,两个工程师模样的年轻人对着笔记本争论芯片参数——古城早不是“烟花三月”的单一标签了。东关街的汤包店老板边捏褶子边唠:“去年扬州通了南京的城际公交,穿工装来吃早饭的都多起来咯!”

圈里其他兄弟也没闲着。镇江香醋的味道飘在西津渡老巷,但更浓的是新材料园区的化学试剂味;马鞍山的炼钢炉映红夜空时,软件园里键盘敲击声也未停歇。滁州家电基地的流水线延伸向南京边界,工人们笑称“上班跨省比买菜还方便”。这些城市虽然暂时没进大城市名单,可谁说得准呢?就像二十年前上海人管昆山叫“小阿弟”,如今昆山早成了“千万俱乐部”的座上宾。

暮色中的南京南站依然喧嚣。我排队等车时,听见前面大叔打电话:“明天宣城厂房验收,后天回芜湖开董事会…”他脚边行李箱印着某新能源公司logo。虹色指示牌不断刷新着:下一站马鞍山东、下一站滁州、下一站扬州…轨道延伸的远方,灯光正连成一片星河。

#图文打卡计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