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放话,要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归还”美军曾驻扎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否则就会发生“很糟糕的事”。消息一出,喀布尔与华盛顿之间的火药味立刻浓了。因为这个,很多人以为阿富汗会打太极,结果完全相反。接着的两天里,阿富汗方面不仅没含糊,还把话说死了。
9月21日,阿富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卡里·法西胡丁公开回击:“我们要斗争,而非谈判!”语气坚决,没留退路。塔利班政府国防部长毛拉·雅各布也跟进表态:“不接受任何外国军队存在,大不了再战斗二十年!”两人一唱一和,把态度钉在那儿了。这不是一句场面话,更像是早就想好该怎么回。
先把地点摆清楚。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在阿富汗帕尔万省,离喀布尔大约60公里,曾是美军在阿富汗的最重要基地。2021年8月底,美军匆忙撤出,这里被阿富汗接管。所谓“归还”,在阿富汗人听来就是要他们交出家门口的地盘。结果塔利班不可能点头。
这份强硬,背后有老底子。2001年至2021年,塔利班在山沟里跟美军与北约部队打了二十年游击。他们靠熟地形、靠地方动员、靠漫长消耗,一点点熬到对手撤退。同样重要的是,这二十年还给了他们一种政治资本。在阿富汗,谁敢扛外来压力,谁就能说上话。
然后看眼今天的力量对比。美军撤出后,美国在阿富汗的情报、人脉和空中优势都削了一大截。无人机要飞很远,线人不好找,地面渗透更难。因为这个,塔利班评估现在的掰手腕,风险比过去小。他们当然不会再处处让步。
特朗普摆出的理由也不新鲜,他把“中国”推了出来,说不能让中国“染指”巴格拉姆。中国外交部多次回应过,没兴趣染指任何国家的军事设施。这回合的核心不是中国。这更像是特朗普把中国当牌面,用来抬高自己喊话的分贝。
把镜头拉回美国国内。国会预算案卡着,10月1日就是美国新财年的起点,如果拿不下,联邦政府可能部分停摆,公务员停薪、服务关门。这是实打实的政治麻烦。特朗普需要维持“强硬”形象,要告诉选民他在外面也有动作。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找个外部议题冲一下。
这类操作,他不是第一次。过去几年,他抛过很多“惊天大计”,买格陵兰、重谈巴拿马运河、甚至别的夸张提案,口号先行,落地为零。现在轮到巴格拉姆了。打这张牌,成本不高,声势不小。问题是,对手不是摆拍道具,是会回拳的。
阿富汗这次顶回来,说明了一件事:他们不愿再被当成演出背景。同样,美国要想把一段话说成一张“通行证”,已经越来越难。塔利班内部也需要这股硬劲,来稳住支持者。一软,就会被质问是不是守不住门口。
换个角度看塔利班,他们不是只凭情绪。他们也在下棋。当前,塔利班政府还没拿到联合国承认,外汇冻结、银行通道受限,经济压力大。因为这个,他们必须强调主权独立,向内巩固权威,向外要尊重。对美强硬,能加分;在国内,也能给干部和战士一个清晰信号。
另外,他们在努力修补跟周边国家的关系。打通中亚通道、把货运和电力接起来、吸引基建投资,都是眼前要紧事。与中国推进经济合作,外界都在看。如果让美国再把手伸进巴格拉姆,不仅会被怀疑是不是又要抢地盘,还会吓跑潜在伙伴。
中国这边态度很克制。不站队,不插手军事,也不做口头秀。该干的,是援助民生项目,鼓励互联互通,同时敦促塔利班改善治理,履行对民众的承诺。这条路不热闹,但稳。结果是,哪怕有人想把中国拉进这场吵架,中国也没接招。
回到这次对话本身。特朗普一句“归还”,没有吓住阿富汗,反倒让对方在国际上刷了一波“守门人”的存在感。同样,美国的威慑力并没消失,但要像过去那样压住别人,门槛高了。这是现实变化带来的后果。
接着看更大的画面。经历过战乱的国家,哪怕还很困难,也在学着把自己的事自己定。他们可能会犯错,也可能走弯路,但不愿再被谁牵着走。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掰手腕要换打法;对塔利班来说,这意味着守成之外,还得把经济搞起来。
硬碰硬不会就此收尾。华盛顿会算成本,喀布尔会看后果,周边国家会评估风险。还有,国际社会会盯着塔利班的人道和反恐承诺,这些都不是一句狠话能压过去的。再说一句,谁要真想进巴格拉姆,付出的不是口水,是长期账。
夜里,喀布尔北边通往巴格拉姆的路口,风沙贴着地面吹,检查站的士兵把头巾勒紧,手里握着步枪,来往的摩托车慢慢穿过减速带。路边小店拉下卷帘,远处灰白的围墙静静立着。华盛顿会把这张牌打到底,还是悄悄收回去换一个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