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又出大动作了。眼看俄乌战场上打得难分难解,国内压力山大,普京干脆对自家企业下手,准备靠卖家产凑军费。
之前类似的事在俄罗斯历史上也不是头一回出现,但这次的背景和后果,恐怕更让人琢磨。
前不久,俄罗斯财政部向国家杜马递交了未来三年的财政方案。简单说,就是到2025年年底,要卖掉7家国企,目标是进账1000亿卢布。
紧接着,到2026年还要再卖6到7家,目标又是一千亿卢布。这些钱都不是小数,绝大多数会扔进军费窟窿,用在乌克兰的战场和新武器的研发上。
说白了,普京这次是下了狠心,把能卖的老底都翻出来了。三年多战争持续下来,俄罗斯财政承压越来越大,靠传统办法已经远远不够了。
但回头看看历史,类似的“大甩卖”在上世纪90年代也发生过。
当时苏联刚解体,财政危机险些把国家拖垮,俄罗斯只能拼命卖国企救急,结果没想到土豪寡头一波接一波冒了出来。
这些寡头有钱有势,甚至敢在电视上当众挑战克宫权威。一时间,俄罗斯内政外患,社会分裂,差点管不住场面。
后来还是普京上台,铁腕收拾局面,把几位大佬送进监狱,才算稳住了国家。此后二十年,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轮流坐庄,俄罗斯顶着西方各种制裁,经济一度还真有点起色。
克里米亚事件、格鲁吉亚冲突、叙利亚战事,普京都能以强势姿态应对,赢得不少支持。
但这些风光,一到2022年乌克兰战争,几乎被打了个稀巴烂。俄罗斯本来想打一场“速胜仗”,但一开始战术就失了先机。
没有拿下制空权,基辅机场没能攻克,三路大军陷入僵局,乌军趁势反扑,战线拉锯到现在都没分出胜负。前线吃紧,后方更捉襟见肘。普京为啥没敢及时全国总动员?
其实是怕把国家拖进全面战争泥潭,跟西方彻底撕破脸。但这样一来,经济始终没法完全转入战时状态,财政一直缺口巨大,物资补给跟不上,伤亡越来越多。
外面打仗,内部治理也没少折腾。乌克兰情报渗透,补给线屡屡被破坏,连机场都被袭击过几次。前线兵员吃紧,克宫这才不得不局部动员预备役,才勉强稳住局面。
更别提什么瓦格纳兵变、车臣部队反应缓慢,这些都跟财政、动员和后勤脱不开干系。
现在俄罗斯又要大甩卖国企,放在这场拉锯战和外部压力的大环境下,怎么看都难说是长远之计。就算眼下能筹到几千亿卢布,顶多也就是饮鸩止渴。
更关键的是,谁能保证不会像90年代那样,催生出新一波超级富豪?这些人一旦发展壮大,肯定又会形成新的权力中心,到时候会不会再对克宫构成威胁,没人敢打包票。
其实世界上不少国家在战争或危机面前,都不得不靠卖国有资产、举债、印钱等办法应急。
比如阿根廷、希腊那会儿经济崩溃,也把国有银行、基础设施一股脑卖给外资,结果换来一地鸡毛。
俄罗斯这次动刀,和以前不一样的是,国内外环境都更复杂——西方制裁没松过,石油天然气收入也在下滑,民众对长期战争的耐心眼看要耗尽。
更别提乌克兰这边,背后北约撑腰,粮食出口、财政援助都一波接一波,短期内消耗战还看不到头。俄罗斯如果只靠卖家产撑下去,时间一长,国家根基肯定要受损。
到头来,普京手里的牌会越打越少,新的权贵又会趁虚而入,社会失衡的风险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说,普京这步棋,是无奈中的选择,但绝不是解困的终极办法。接下来,俄罗斯会不会重蹈90年代寡头失控的覆辙,还是会出现新的治理套路,现在还很难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留给克宫的时间和空间也越来越有限。
外部的压力、内部的隐患,俄罗斯必须小心应对,否则这场大甩卖带来的,不只是军费,还有未来更多不可预知的变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