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遭遇美国重压!白宫颁布“限期转手”法案字节跳动迎决策之战

发布日期:2025-10-10 点击次数:103

2024年4月24日,华盛顿,白宫把一纸“不卖就禁”的TikTok法案签了字,给了字节跳动一个时限。双方律师开始算表,平台开始做预案,用户四处找替代。中美网友在各自平台上开始“对账”,有人晒生活账本,有人翻政策细则。因为这个,很多人第一次把想象和现实摆在一起。结果,滤镜掉了不少。

先看几条硬事实。2018年,美国以所谓301调查为由,对中国货加征关税,几轮下来,税率一路抬。关税并没有让美国人少花钱,通胀和供应链问题一起上来。美国商界也吵,工人也吵,是关税是把账单往消费者手里一塞。对手也不是站着挨打,中国也有反制。

接着是签证。2020年5月29日,美国总统发布第10043号公告,限制部分与军民融合相关院校背景的中国研究生和学者持F、J签证入境。因为这个,很多理工科申请被卡,签证窗口多了不少“行政审查”。同样,学校和导师也开始绕路径,避风险。这不是“全体吊销”,但落到个人,就是一道很冷的门。

再看教育政策的另一件事。2020年7月,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宣布:秋季如果只上网课,国际学生不能留在境内。哈佛、麻省理工把政府告上法庭。结果,7月14日,政府撤销了这条新规。这件事说明,教育也会被政治拍一下桌子。学生的日程,常常要看官司怎么走。

驻外人事也有看点。特朗普任上,很多捐款人和熟人进了大使名单:欧盟的是桑德兰,英国的是伍迪·约翰逊,以色列的是大卫·弗里德曼,法国的是杰米·麦考特,德国有格伦内尔。因为这个,业内总说“亲信多、素人多”。同样的话也别只说一边,美国两党都有把大使作为“回报岗位”的老习惯。

说到钱,选举离不开钱。美国的竞选花销动辄上亿,候选人要找大金主。金主要见回报,岗位、政策、话语权都可能被放上桌。做决定时,民众的声音常常要和金主的诉求掰手腕。还有一点,社交媒体的算法把情绪顶到前台,复杂问题被切成口号,长期问题被变成当天热搜。

教育公平的账也要算。2019年3月,美国司法部公布“招生舞弊”行动,多名好莱坞和企业界父母被起诉,牵涉耶鲁、斯坦福、南加大等。结果很直白:用钱买名额、造假简历,撞上了法律。学校说要整顿,考试机构说要严查。公平不只是一次抓捕,是真正把“门”管好。

学贷是另一张长账。美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借款人,很多人要还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因为这个,年轻人就业第一件事是算每月还款,房租、医保、交通再叠加。同样,减免方案几度推出又几度被告上法庭,走走停停。结果,很多家庭把“上名校”的愿望,变成“先看账本再决定”。

医疗账更直观。美国救护车常常先拉人后寄账单,几千美元的故事在媒体上年年都有。医院住一晚,账单可能让人心慌;动个手术,就是几十万的压力。因为这个,很多人咬牙买保险,但低档保险报销少,高档保险太贵。急诊避不开,意外也避不开,账单就成了常见的焦虑。

外部动作同样要看。美国这二十年在外面下了不少棋: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最近是乌克兰的军援。因为这个,很多国家把“制度输出”看成是抢地盘和插手。结果,有人得益,有人遭殃。同样,国内纳税人也要问,这些钱花出去,回报在哪里。

平台这条线再梳理一下。2020年8月,特朗普签两道行政令,试图禁TikTok和微信,后来被法院暂缓。然后到2024年4月,国会通过、总统签字,给了TikTok一个“限期转手”的框。因为这个,用户、创作者、公司都在盘算下一步。互联网本来是全球跑的,现在开始按国别分道。

留学这条路,也在变窄。第10043号公告之后,理工科研究生最受影响;签证审查更细,背景审核更严。学术交流的会议和访问变少了,合作项目也更谨慎。因为这个,年轻人的选择在调整,导师的选题也在调整。同样,双方都在找绕路和替代。

说回“对账”。这两年,很多美国网友跑到B站、微博、小红书看中国人怎么过日子;很多中国网友也去看美国人怎么付房租。大家发现,工资和物价是要一起算的,福利有门槛,房子要地段,教育要投入。结果,滤镜少了,信息多了。掰手腕归掰手腕,普通人的烟火气是真实的。

“高工资、事少钱多”的想象降温了。美国不少人一人打两份工,周末再接个外快,才把账补平。消费税、房贷、医保一起上,工资看着高,结余不高。因为这个,“刷盘子月入过万”的故事听听就好。在哪儿生活,都要回到“收入、支出、保障”三件事。

最后的一个现场。洛杉矶市中心一所社区学院门口,傍晚的风不大,几个人排队等公交,一个中国留学生背着包,手里捏着签证续签回执,旁边两位本地同学在讨论学贷和房租,还时不时刷刷短视频。接着要问的是:平台会退场、签证会更紧,还是规则能重新谈一谈?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