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梅
从1946年6月开始的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和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从上下级领导关系,至在接应中原突围部队、策划横山起义和纠正土改中“左”的错误斗争中,所发展起来的“既是严师又是同志”的关系,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页精彩华章,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加速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多天给习仲勋致信九封
1946年6月26日,以国民党军队遵照蒋介石“一举包围歼灭”中原解放军的手令开始大规模向我中原军区李先念和王震部发动进攻为标志,拉开了三年解放战争的大幕。从当天夜里开始,李先念和王震等率领中原人民解放军六万余人,分数路从不同方向突破国民党30万大军铁桶般的包围圈,且战且走,死里求生。
遵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到7月下旬,李先念和郑位三所率的中原部队主力进入鄂豫陕边界地区,王震所率的359旅进入陕南,王树声所率的中原军区第1纵队主力进入鄂西北一带,张体学所率的鄂东独立旅进入大别山区进行游击活动,皮定均所率的第1旅于7月20日进入苏皖解放区。对此,毛泽东十分欣慰。
然而,王震所率的南路359旅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局势。此时,国民党军对王震部再次形成强大的包围圈,企图全歼王震部于崇山峻岭之中。
毛泽东敏锐地感觉到了王震部的凶险处境。7月26日,他第一次致信习仲勋,说:“请考虑派一二个大员去帮助李、王两部,如汪锋及其他适当之人。”习仲勋接信后,立即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作出周密安排,并即派汪锋前往陕南。
但是,王震部的形势仍在急剧恶化,毛泽东重新考虑了对这支部队的部署。他从全国战略全局考虑,希望王震部能在陇南建立根据地。他在第二封致习仲勋的信中就指出:“仲勋同志:请考虑派出几支游击队(武工队性质),策应李先念、王震创造游击根据地,以利将来之发展。”
信送出后,毛泽东还在反复考虑着王震部的安危,就又提笔给习仲勋写第三封信,说:“仲勋同志:17军84师现开陕南佛坪堵击我王震部。84师内是否有同志及同情者,情况如何,请查明见告为盼!”习仲勋接到这两封信后,立即召开西北局会议进行讨论,具体落实毛泽东的指示,为接应王震部北上准备武装力量。
此时,胡宗南部后续部队仍源源不断集中兵力向王震部进逼,毛泽东和中央修正原来希望王震在陇南一带创造根据地的计划,“电告王震迅速突围,然后横穿秦岭,由陇东返回陕甘宁边区”。在这种形势下,接应就显得格外重要。
8月19日,毛泽东第四次致信习仲勋,指示说:“仲勋同志:王震行进甚速,拟以11天到达宁镇或枸正地区。王来两电请阅,并摘要转告关中、陇东。关于准备三个强的团位于适中地点,以便迅速出动策应王震,此事请于日内准备好,并即速出动于边境附近待命策应为要。”
接信后,习仲勋连夜同联防军代司令员王世泰等联名电令警1旅、警3旅和新4旅指挥员,待命行动。第二天晚10时,习仲勋和王世泰等即向作战部队发布出击电令,并规定了新4旅、警3旅各部的具体位置,同时命令警1旅组织数小股游击队昼伏夜出,以麻痹钳制敌人,辅助出迎部队顺利完成任务。
22日夜,毛泽东第五次致信习仲勋:“仲勋同志:长武、邠县(今彬州市)、平凉、隆德、静宁、正宁、宁县、西峰、镇原、固原等处共有多少敌军驻防及其分布情形,请即告。”习仲勋十分理解毛泽东的心情及其战略意图。他把出击战况及时汇报给毛泽东,毛泽东随即复信,告之:“仲勋同志:来示悉,布置甚好,已告王震。陕西边境仍以保持平静为宜,请告关中分区,旬邑以东不去扰击;宁县、正宁及陇东分区各部则照计划办理。”
在西北局各部的全力支持下,王震部主力于8月29日,在镇原县屯子镇与南下的警备第3旅会师。毛泽东获悉这一消息,以喜悦的心情第七次致信习仲勋。
第二天,毛泽东第九次致信习仲勋,指示习仲勋下一步作战原则:“即照所定方针去做。作战时,注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敌一部。”
从7月26日开始到9月2日,短短30多天内,毛泽东就接应王震部回陕给习仲勋致信九封,充分说明毛泽东对人民军队主力部队的深切关爱。
策动组织横山起义
全面内战开始时,在西北地区,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是20∶1的悬殊比例,中共中央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毛泽东指示“西北局加强陕甘宁边区的北线工作,为陕甘宁边区在自卫战争中取得一块回旋余地”。
按照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习仲勋主持召开西北局常委扩大会议和西北局统战部全体人员会议,仔细分析研究北线所驻国民党部队的情况,部署陕甘宁边区北线的兵运工作。会议决定把统战工作的重点放在边区北线,加强对邓宝珊部第22军及陕北保安团的统战工作。同时调胡景铎(驻守横山、榆林的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同学师源出任中共绥德地委统战部副部长,主要从事对胡景铎的统战工作。
1946年6月下旬全国内战爆发后,毛泽东特别召见习仲勋,“要习仲勋谈谈陕甘宁边区备战情况,尤其想听听习仲勋对边区北线方面的看法和设想”。习仲勋作了汇报后,毛泽东针对边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指示习仲勋说:“现在胡宗南还没有采取大的动作,顾不上进犯边区。你们要抓住这个时机,集中精力,组织北线战役,策动横山起义,解放榆横地区,使我们获得较大的回旋余地,以便对付胡宗南的进攻。”
7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习仲勋介绍胡景铎加入中国共产党。紧接着,习仲勋主持召开西北局扩大会议,传达毛泽东的谈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北线作战的战略意图。
9月上旬,西北局统战部处长范明持习仲勋写给胡景铎的密信,赴横山县波罗堡国民党军陕北保安指挥部面见胡景铎,传达中共中央和西北局同意其起义的决定,并一起商定起义计划和行动方案。返回延安后,习仲勋详细审查这个起义计划和行动方案,然后同范明一起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取汇报后指示:“这个起义可以搞了。”
10月13日,起义按照预定的计划举行。是役,国民党军队5000余人起义,解放了无定河以南30多个城镇、12万人口、近500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
及时纠正土改中“左”的错误
1947年7月,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中共中央于10月10日予以公布。
然而,各地在土改运动初期出现了不少“左”的错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问题,立即于12月下旬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特别组织了以任弼时为首的土改小组集中讨论土改政策。习仲勋参加了这一小组的讨论。会议期间,毛泽东特意约见习仲勋,习仲勋特别谈了自己对边区土改中存在问题的看法。
习仲勋于1948年1月4日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交报告,就检查绥德各县土改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向中央提出关于老区土改的意见。习仲勋敢于根据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对中央当时正在实行的土改政策提出不同意见,毛泽东收到报告后十分高兴,即回电贺龙、西北局和习仲勋,指示:“我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少犯错误。”毛泽东并指示习仲勋去绥属各县,马明方去延属各县,马文瑞去三边、陇东、关中巡视一周。
习仲勋等即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前往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在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止损的措施后,在深入实际、透彻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习仲勋于1月19日再次写报告给毛泽东,对边区土改中出现的破坏统一战线的“左”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担忧和建议。
毛泽东在听取习仲勋等人的意见后,这一时期连续发出指示,大力纠正土改运动中“左”的倾向和补充完善土地改革运动总路线,乃至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至此,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历经20余年的探索,最终完善和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正确指导下,“不过一个多月,各地‘左'的偏向都得到纠正,并将全部工作基本上纳入正轨”。这就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摘自《党史博览》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