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屏幕上的绿色光点突然剧烈闪烁,飞行员陈默的瞳孔骤然收缩。距离基地八百公里外的空域,一个高速移动的目标正以2.8马赫的速度逼近,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现役战机的极限。地勤老张叼着的烟卷掉在了操作台上,烫出个焦黑的印子:"乖乖,这玩意儿比去年演习时逮到的F-35还快三成!"
碳化硅基板的散热风扇正在以每分钟六千转的转速咆哮,这套价值相当于三辆99A坦克的新型相控阵雷达,此刻正将功率输出推至传统氮化镓雷达的五倍。作战参谋李剑的平板电脑上跳动着二十七个空中目标的轨迹参数,其中三个闪烁着刺眼的红色——那是被算法判定为隐身战机的特殊标记。他转头对正在调试火控系统的战友咧嘴一笑:"老美吹了二十年的隐身神话,在咱们这新雷达眼里跟裸奔没啥两样。"
工厂流水线上,戴着防静电手环的工程师王磊正在测试第六批碳化硅功率模块。这些墨绿色的陶瓷片能承受2000伏的工作电压,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比传统材料低了73%。车间主任老马拿着刚下线的样品在掌心掂了掂:"就这么个小薄片,能让咱们的雷达看得比鹰眼还远,老美那边怕是还蒙在鼓里呢。"厂房角落的恒温柜里,正在老化的第十代信号处理器已经连续运转了1700小时,误报率始终保持在0.003%以下。
西北戈壁的靶场上,挂着PL-21导弹的歼-20双座型正在做极限射程测试。后舱武器操作官周颖的显示屏上,模拟敌机图标在800公里外就被套上了红色瞄准框。她按下发射钮时,导弹助推器喷出的尾焰把跑道边的灌木丛都烤焦了。"这射程够得着关岛起飞的加油机了。"前座飞行员黄伟盯着平显上的预估命中率数字,"等咱们的六代机配上液态金属天线,怕是能在机场跑道上就把敌机锁定了。"
空军战术研究室里,戴着蓝光眼镜的博士赵明正在分析上周红蓝对抗的数据。大屏幕上,代表红军歼-20的蓝色三角在交战开始前120秒就完成了全部目标分配,而扮演蓝军的F-22模拟信号直到被导弹命中都没能发现攻击来源。"传统空战讲究狗斗缠斗,现在变成谁先开机谁就赢的电子游戏了。"他敲着键盘调出电磁环境图谱,复杂电磁干扰下的目标识别率依然保持在91.7%。
南海上空的巡逻编队刚刚经历了一场真实的电磁对抗。长机飞行员林海发现雷达屏幕突然出现雪花噪点时,立刻切换到了量子通信频道。后舱电子战军官小王只用了三秒就锁定了干扰源方位——600公里外某艘驱逐舰的桅杆上,AN/SLQ-32电子战系统的天线还在徒劳地旋转。"幸亏咱们雷达的跳频速度比他们干扰机快十倍,"林海看着逐渐恢复清晰的屏幕,"要不然真成睁眼瞎了。"
成飞总装车间里,第三十六条脉动生产线正在以每天1.2架的速度下线歼-20。质检员老郑拿着激光测距仪核对蒙皮接缝时,发现新型吸波涂层的厚度误差不超过0.03毫米。总工程师吴建国站在移动平台上检查垂尾舵机,这批采用石墨烯润滑的传动部件使用寿命比原先提升了四倍。"当年造歼-10那会儿,做梦都不敢想能年产百架隐身机。"他摸着冰凉的全息衍射平显玻璃,"现在咱们车间的产能都够装备半个北约了。"
东南沿海的某地下指挥所,大屏幕上的空情态势图正以每分钟刷新一次的频率更新。作战处长杨宁注意到一个反常现象——往常频繁抵近侦察的EP-3电子侦察机,最近七天活动半径后撤了足足350公里。情报参谋递来的卫星照片显示,嘉手纳基地的机库正在加装新型电子吊舱。"他们也知道老一套不灵了,"杨宁把标记笔扔在桌上,"在咱们雷达眼里,这些电子战飞机跟打着手电筒夜袭没区别。"
航空工业集团的材料实验室里,研究员孙菲正在观察液态金属在毫米波段的辐射特性。培养皿中的镓铟合金在电场作用下变幻着各种形状,最新测试数据显示这种材料能使天线效率提升40%。实验室主任老方盯着频谱分析仪上跳动的曲线:"等这玩意儿装上飞机,咱们的雷达探测距离又能再添个零。"窗外,又一架完成升级的歼-20正拖着长长的尾焰刺向苍穹。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