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美国财长口风突变,贸易谈判软硬拉锯,稀土供应软肋曝光盟友不买账
10月9日,商务部公告刚一发出,特朗普原本摆出一副要和中国硬碰硬的架势,连和中方见面的提议都断然拒绝。当天美国本土的气氛就跟办公室里遇到突发状况似的,气氛紧俏得很。我还记得那天茶水间里做HR的小刘嚷嚷着:“你看看这架势,这不就是跟我们部门例会开撕一个味儿嘛!”可没过几个小时,市场那边风传特朗普又在记者会上改口,突然表示“还是愿意见中国代表团”。这变脸速度,简直比会议里推翻需求方案还快。转天他又不断让财长团队放话,透露“高关税或许要推迟,甚至都不一定实施”。这种反转,比作文本改批还得频,炒鸡蛋都没这么快。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出现在福克斯《周日焦点》直播间,语气出奇柔软。他说:“我们和中国高层重新恢复了畅通的沟通,今年的贸易摩擦已经缓和很多。”更让市场松口气的是,备受争议的“100%高关税”政策,也被贝森特本人点名“不一定会真推行”。不过他那副算账的劲头藏都藏不住,强调“就算要落地,也要考虑对美国中产消费者和企业的连锁影响”。做金融分析的老杨一边盯着屏幕计算成本,一边嘟囔:“加那么高的关税,咱们买部新家电都贵得离谱!”电子、纺织出口企业的订单一夜之间风声鹤唳,利润空间全得让位于政策变动,看得出贝森特也知道如果真闹僵,老百姓和企业都得跟着掉链子。
可戏剧性就在下一幕。刚刚说完软话,贝森特突然又板起脸强调:“我们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付中国。”他的原话是美国要以各种手段应对“中国的挑衅性行为”,转头又像开班级学生大会一样规劝盟友“维持集体行动”。这反复横跳我见多了,过去学校教研会遇到领导发言前后不一,还以为只有教育领域才有,没想到国际贸易也照搬。其实美国这种软硬切换,很大程度上是被稀土困住了手脚。贝森特也承认:“美国在稀土上一度受制于人,这是过去战略失误。”每次家里小孩拼搭新能源汽车电池模型,我也感叹,没有稀土,什么高科技都是浮云。而中国手里正握着全球稀土的命门,这可不是一句狠话或者联合盟友就能解决的事。
这年头,拉盟友和谈添堵比改需求文档还难。贝森特还想着在华盛顿举行的世行和货币基金组织年会期间,能联动欧洲、日本、韩国甚至印度共进退。可现实比冷水澡还刺骨,欧洲早就言明“不配合美国对华加税”。就连德国汽车厂、法国电子企业都得依赖中国稀土,只要合理合法需求,中方就不会为难。HR闺蜜经常吐槽,“人家业务部门一直强调要和中国保持合作通道畅通,哪有空跟着美国折腾?”其实欧盟态度很务实:贸易才是正经事,制裁没得好。不久前美国还想联合欧盟断中国的俄油供应,结果被拒得一干二净,欧盟高层明说“咱不能砸自己饭碗”。
印度那边表面上和美国互动挺多,可一到谈判桌上就换脸。印美之间加关税的谈判几年没谈拢,莫迪知道中国市场对印度医药、电子等行业太重要。小区宝妈群前些年买过印度产感冒药,包说明还专门注明“中国出口特供包装”。对中国完全断不开线。印度对中国产品虽然常搞反倾销,可也不敢彻底撕破脸。万一跟着美国针对中国,自家产业链最先遭殃,跟着别人吃亏还不如自己留后路。
日韩更不用说了,韩国总统李在明几次表态“要缓和对华关系”,市场信号直接影响三星、现代的利润。在教室粉笔槽旁边,老王讲产业链“离了中国,三星的芯片、现代的汽车连基本产能都难保”。日本那头内奸未定,党首高市早苗虽是右翼,党内分裂却推不出来。国内主流还是希望务实合作,根本没精力管美国的“大旗”。课间我和同事闲聊:“现在日本自家事都理不顺,还想牵头联盟?做梦呢。”美国喊口号,日韩低头算账,不就是现实版的“领导先行,我等观望”现场。
而对于美国这种反复、欲擒故纵的策略,中方的立场始终没动过一厘米。稀土出口完全按照长远产业安全来,既不是专门针对谁,也不给谁设障碍。只要申请材料合规该批就批,这已经比市场一般规则宽松。就像班级纪律一样,并非为难谁,只是想守好自己的底线——公平互利。真想“通过施压让中国让步”,现实就像改学生作业一样——你改得了字面,却改不掉实际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美国盟友态度犹豫,但西方整体还是会做点象征性动作,防止自己和美方彻底割席。比如限制部分高端技术出口,对中方企业进口流程拖拖拉拉。市场边界变紧后,供应链每个环节都要未雨绸缪。过去带娃买绘本网络预订卡顿,现在企业进出口同样要留预案。这提醒咱们,“产业优势”不光体现在生产力,还在于稳定与自信。对欧洲、印、日韩等国保持技术和利益对话,明确合作远比替美国背锅划算,才是现实利益最大化。
回顾这次美国贸易政策的“软硬并举”,说白了就是露了稀土等关键领域的软肋,既拉盟友又放狠话,但都难以撼动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稀土占全球供应超65%,美国短期内没有替代方案。只要中国政策稳健、合作态度不变,所谓“一切手段”终究是虚晃一枪。中美贸易这一持久战,成败只看谁能长期守得住底线和产业主动权。这就是当下贸易战风向真正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