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的“翼龙-2”无人机发射的一枚导弹精准命中行驶中的SUV,巴基斯坦塔利班重要人物努尔·瓦利·马哈苏德当场丧生。 这场行动从复仇决策到完成打击,只用了短短24小时。阿富汗塔利班手中握有美军遗留的“毒刺”防空导弹和防空火炮,却在整场行动中毫无反应,眼睁睁看着无人机来去自如。
一场伏击
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分子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导致2名军官和11名士兵阵亡。 事件发生后,巴基斯坦军方立即启动应急机制。 情报部门通过跨境普什图族裔网络和线人渗透,在12小时内锁定了袭击策划者,藏身于喀布尔的巴塔重要人物努尔·瓦利·马哈苏德。
10月9日晚,巴基斯坦特种部队人员潜入喀布尔城区,对马哈苏德的藏身地点实施实时监控。 边境基地的“翼龙-2”无人机进入待命状态。
这款无人机由中国研制,续航时间长达32小时,搭载的光电侦察系统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在夜间清晰捕捉目标动态。 其挂载的AG-300M空地导弹射程18公里,单价仅15万美元,精度可达米级。
车辆移动
无人机操作员通过实时传回的画面确认目标,指挥中心在1小时内完成打击授权。 导弹从6000米高空发射,命中高速行驶的车辆。 现场画面显示,SUV被炸得“像碎瓶似的四分五裂”,周边建筑完好无损。
巴基斯坦空军出动“枭龙”战机,对阿富汗境内的多个巴塔训练营发动同步空袭。 行动中,JF-17“枭龙”战机携带CM-400AKG超音速导弹负责远程穿透,F-16则使用卫星制导炸弹清除固定目标。
阿富汗塔利班方面并非毫无准备。 美军撤离时遗留了大量防空装备,包括“毒刺”便携式导弹和防空火炮。 这些武器全程沉默。 问题首先出在装备代差上:“毒刺”导弹有效射程仅5公里,而“翼龙-2”在18公里外即可发动攻击。 防御方就像拿着匕首对抗狙击手,根本无法触及对方。
体系缺失
现代防空需要预警雷达、指挥系统和拦截武器联动,塔利班只有零散装备,缺乏远程雷达支持。 没有雷达这只“眼睛”,无人机在夜间高空巡航时,地面人员连踪影都无法捕捉。 此外,美制装备维护复杂,塔利班士兵缺乏系统训练,许多导弹因配件短缺和保养不善处于“趴窝”状态。
巴基斯坦的情报网络在此次行动中表现突出。 普什图族裔跨境居住的特点,使巴方在阿富汗基层建立了广泛线人网。 这些地面情报与卫星监控、无人机侦察形成三重验证,将“锁定目标到决策打击”的流程压缩至1小时以内。
行动期间,“枭龙”战机在边境高空巡航,其相控阵雷达提供全域监控,确保无人机突前打击时无后顾之忧。
同步进行
巴基斯坦在行动后关闭了多尔哈姆和杰曼两大阿巴边境口岸。 这两个口岸是阿富汗内陆国家的经济命脉,关闭举措直接切断了物资流通。巴士兵在占领的哨所和美制悍马车上升起国旗,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形成心理威慑。
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扎比乌拉·穆贾希德事后承认有人员伤亡,否认巴方公布的“摧毁17个目标、击毙200人”的战果。 然而,现场流出的照片显示,多个训练营地被精确制导炸弹夷为平地,美制悍马车在炮火中化为废铁。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和总统扎尔达里在行动后公开表态,强调“主权问题绝不退让”。 此举将军事行动提升至国家意志层面。行动时间选在阿富汗塔利班外长访问印度期间,地缘政治信号明显。
实战记录
2025年4月,巴基斯坦在北瓦济里斯坦省使用该无人机一次击毙54名巴塔武装分子,创下无人机单次击杀纪录。 在利比亚和也门战场,翼龙-2累计摧毁超过300辆装甲车和100个地面目标。
美军撤离阿富汗时遗留的装备问题早已埋下隐患,2021年8月塔利班控制喀布尔后,缴获了包括直升机和精密导弹在内的大量美式武器。 这些装备需要专业维护和体系支持,否则难以形成战斗力。 拜登政府曾称培训了30万阿富汗政府军,塔利班进攻时,政府军迅速溃散。
巴基斯坦的“24小时响应机制”依托于长期构建的作战体系。 从情报核实到打击授权,流程高度标准化。 行动中,地面侦察人员、无人机操作员和指挥中心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信息,实现“发现即摧毁”。 这种效率使防御方几乎无反应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