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垄断难堪再施重拳,1000台光刻机变废铁,外媒:实力暴露

发布日期:2025-11-20 点击次数:112

要说到半导体行业,荷兰的ASML这家企业真是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基本上控制了全球高端光刻机的市场。这个设备可是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没有它,手机、电脑、汽车里的那些微型芯片都没法批量生产,重要性不用多说。

ASML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依靠和德国蔡司以及美国Cymer这些公司合作,开发出了深紫外线和极紫外线技术,如今全球的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制造商都离不开它的支持。

这几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得快得飞起,特别是从2010年以后,大家都疯狂地买ASML的设备,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些企业都依靠这些机器拉起了产能。

据行业报告显示,到了2025年,中国大陆累计装配的ASML光刻机已经突破了1000台,主要是深紫外线的型号,负责制造28纳米到7纳米的芯片,满足了手机和汽车芯片市场的各种需求。

问题的根源在美国那边,从2022年10月起,美国商务部开始实施半导体出口限制,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这一举动主要是担心技术流失,还调动了其他国家一起配合。

2023年1月27日,美国、日本和荷兰三国达成协议,统一了出口管控的标准。日本对23类半导体设备的出口规定作出了调整,而荷兰的外贸部门对ASML的特定深紫外线设备也要求必须取得许可。

中国市场对ASML来说挺关键的,占它整体收入的20%到30%,不过这个协议明确规定不能售卖14纳米以下的设备,主要是为了堵住先进工艺节点的出货。ASML的CEO彼得·温宁克在那年的第一季度财报会上说,他们会遵守这个规定,但也坦言中国的订单确实带来不少影响。

荷兰政府动作也挺快的,2023年3月8日就公布了个初步的管控方案,把浸没式深紫外线系统列入了管制清单。到了6月30日,正式的法规也出来了,从9月1日开始,所有相关设备的出口都得先申请许可,这里面还包括技术评估和安全审查,整个过程可能得折腾几个月时间。

ASML公告提到,已经把第一批申请递交过去了,不过大多中国的订单都暂停了。上半年中国企业还能搞点采购,但到下半年,新的订单就明显减少了。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下半年,半导体设备的进口额减少了15%。

中芯国际在那年第二季度的报告里提到,28纳米工艺得靠ASML,进口一断,就只能靠库存来撑着。长江存储也是如此,三维闪存的生产得不断调参数,要是没有新设备,就很难继续搞下去了。

2024年局势又变了,1月2号,ASML停止部分已经批准的出口,原因是美国又施加了更大压力。荷兰政府要求公司检查一下手上的订单,不能让涉及敏感企业的东西流出去。

路透社报道,这一举动至少影响了三批深紫外线设备的交付。中国外交部回应称,这种单方面的做法破坏了全球贸易的稳定局面。与此同时,日本也加强了对化学品和材料的管控,补充了相关协议的条款。

不仅仅是出售新设备受到管控,维修方面的限制也在扩大。到2024年8月30日,荷兰政府开始限制ASML公司对中国的设备维修,禁止出口包括氟化氩激光器和对准传感器在内的关键零部件。

这些配件每6到12个月得搞换,否则设备的精度会下降,产量就赶不上了。ASML在中国设有服务中心,员工超过千人,但新规下维修都要逐项审批。据行业估算,这一政策可能导致中国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减少大约20%。

这些限制一下来,咱们中国那上千台ASML设备就得担心了,要是维修彻底停了,连激光源都换不了,软件升级也不行,出故障的机器就只能闲着,不能用了。

每台设备的价格是8000万美元,加起来上千台就是上百亿美元的资产,放在那里生锈就等于废铁。彭博社2024年的报道指出,这揭示了供应链的脆弱性,ASML的生产依赖于全球各地的材料采购。

比尔·盖茨当年采访时曾说过,这种封锁措施可能反倒适得其反,逼让受限制一方自己去开展研发。有人分析指出,ASML的设备零件会定期更换,如果供应中断,中国厂商得想办法找备用零件,不过在短时间内,产量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

外媒比如路透社和彭博社直接点出,这事儿其实暴露出中国在外国技术方面的依赖程度。一开始想着要赶上去,没想到反倒在维护环节遇到麻烦,真正的距离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也没放松,从2023年7月3日开始,商务部就宣布从8月1日起实施对镓和锗的出口许可管理。这些原料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供应占据重要位置,镓的产量达95%,锗的产量也有83%,主要用在光刻机镜头和半导体的基底材料上。

出口商得先申请,审批得花上几周时间,像ASML这些公司材料就会受到延误。ASML在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报里也坦言,供应链的成本增加了不少,股价也跌了15%。

2025年中国对稀土的管控更严格了,10月9日商务部出台的新规规定,所有含有0.1%以上中国稀土的产品,或者使用中国技术制造的,都必须获得出口许可。这一点主要针对像ASML和台积电这些公司,因为它们的设备里都用到了稀土材料,比如做磁铁和电池的地方。

2025年10月15日,ASML的首席财务官表示,公司目前有一定的长周期库存,是可以应对短期需求的,但整体芯片生态环境还是比较难预料。与此同时,欧盟正考虑采取反制措施,或许会限制深紫外线光刻机出口到中国,作为对中国稀土管控行动的回应。

在2024年中国半导体协会的会议上,大家都在聊应对措施,特别强调要加强自主研发。上海微电子设备集团也推出了改良版的深紫外线原型机,分辨率达到90纳米,这个成绩挺不错的。中芯国际则集中在解决光源的稳定性以及对准的精度问题,进行小批量的量产测试,步伐稳扎稳打。

2025年上半年,中国政府投入370亿欧元发展极紫外线技术,计划到年底实现初步国产化。据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八个月,中国芯片进口订单减少了2550亿元,转而进行国产替代。

美国芯片行业的市值减少了超过20%,不过中国到2025年的自给率预计能达到50%,虽然比起2015年设定的70%目标低一些,但整体进展还是挺明显的。比如AMIES这家新成立的公司,成立于2025年2月,专注于先进光刻技术,这确实给大家带来一些不错的希望。

结语:

这场角逐也暴露出大家的水平差距。美国想封锁技术传播,可中国的资源又在哪儿卡脖子,供应链轮番较劲。ASML到2025年的总销售额达到了67亿欧元,转向欧盟和美国市场,增加了对英特尔和GlobalFoundries的供货量。

中国坚持贸易开放,推动合作,全球半导体生态逐渐调整,资源互补逐步实现。不过眼下的短期情况来看,中国有上千台设备,风险挺大的,一旦出现维护中断,就等于废了,暴露出依赖度还是挺高的。

从长远来看,国内国产化步伐在加快,ASML的垄断局面也变得更加紧张。外媒直言不讳地说,这事儿暴露出实际水平,没人能独占鳌头。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