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换了脸。但这张“新脸”是向前走,还是向后退,没人敢下绝对的结论。
高市早苗,一个完美的政治符号,一身“东洋铁娘子”的硬装横空出世。可是,当她以“胜利者”的身份走向台前时,中方第一时间扔出的不是贺电,而是一份冷得刺骨的声明:守信守诺,别乱碰红线。这开局,有点意思。
话要摊开说,中日关系的局面从来都是一场棋。此刻的棋盘上,双方都收紧了眉头。
高市踩中的红线清晰无误。历史问题,她视若游戏规则的棋子;台湾问题,她端上了桌当武器。早就有言,她是安倍路线的铁血继承人,言行一如既往地“直接”。她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直接将历史视为可以随时翻书的小说,还在不遗余力喊出“台湾有事是日本有事”的调门。美化侵略?挑战战后秩序?用历史争夺舆论话语权?这些行为在某些人眼里是宣言,在中方那里就是赤裸裸的挑衅。
台面上的强硬,自有它的逻辑。高市的背后站着一群人,他们说得动听:安全、日本至上、强国。说白了,也就是复古、复仇、恢复这三板斧。加上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这两个极右底色的政治联盟,直接按下日本的右转按钮。修宪、扩军、反华,成了他们的政治愿景,这么予取予求,不仅仅是“右倾”,而是彻头彻尾的逆转。
可惜,高市再强硬,现实却更强硬。日本的经济已经撑不起这套昂贵的梦想。政府债务突破1200万亿日元,这是个什么概念?比日本GDP总量两倍还多。财政黑洞不止,民生的困局更是让人焦头烂额。日本老百姓关心的是菜价、油价,是下个月工资能否留得住,不是历史修正这些国家叙事的虚头巴脑。民调摆在那里,经济问题关注度碾压外交军事。如果高市早苗的铁拳头打到自家人头上,捅破了民意这层薄薄的“信任伞”,她还能靠什么站得稳?
话也得分两头说,高市并非全无胜算。撒切尔夫人能当年逆风起舞,靠得是锁定目标的政治意志,也是攥紧经济发展这根“命脉”。历史,这玩意儿值得敬畏,但对某些坐在权力尖顶上的人来说,反倒成为笼络民心、转移视线的工具。悲哀的是,这种策略也管用。只不过,再怎么忽悠民意,债务不会减少,脱钩不会成真,民生也不会自动“复原”。
中方看清了这一切,冷静又明确:“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没有商量余地。”这是底线,也是警告。没有祝贺,也没有虚伪的笑脸。对中方来说,这不是外交礼仪的失误,而是策略。一份冷硬的回应直接表明了态度:我们不会打无准备之仗,合作有条件,对抗也做好了准备。
但问题来了,如果日本真的右到底呢?如果高市真的敢跳出规则盘,挑战所谓的“红线”,后果岂止是摩擦那么简单。
台湾不是棋盘,它是中国的“家里事”。历史问题更不是可以随便扰乱的混沌池。中日经济联系深刻且复杂,但同样的,任何脱钩脱链的随意操作,都会在中日经济交织的工业链条上撕开伤口。高市早苗高喊的那些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市场脱钩政策,看似有力,其实像一把钝刀。中国,有得选;日本,没那么多选项。
所以,对于中日关系来说,这一天不是“开局”,更像是一次检测。测测这张新脸是铁娘子的演技,还是政治玻璃的硬度。会破裂吗?很难说。不破裂,就有谋合的希望;破裂,那就别指望能回到从前。
高市早苗用历史当借口,用修宪当旗帜,用台湾问题当政治工具,这是她的选择。中方早早做好了预备。真正的答案,却不在外交声明里,也不在关门议程上。而是这局棋的走法,和全盘结果的难料。
棋刚下了一步,后面怎么演,又会如何收尾,谁都不能现在画下句点。这,才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