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峨眉幻城梦碎 八亿投资沉没 名导光环不灵了
云海之上。戏已终幕。人已散场。
2025年6月15日。《只有峨眉山》悄然停演。没有告别仪式。没有官方公告。只有寂静的剧场和超6亿元的累计亏损。
这可是名导王潮歌“只有”系列的开山之作啊。总投资8.19亿元。曾被誉为四川文旅融合标杆。如今却落得资不抵债的结局。
为什么?
一、数据不会说谎:触目惊心的亏损轨迹
看看这些数字吧。2020年:-6057.84万元。2021年:-7461.77万元。2022年:-9538.58万元。2023年:-2.28亿元。2024年:-1.24亿元。2025年上半年:-1613.83万元。
累计亏损超过6亿元。
运营公司云上旅投总资产2.66亿元。净资产-3.53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银行贷款4.93亿元未偿还。连利息都付不起了。股东只能垫付。
惨不忍睹。
二、错位:298元门票与一日游客的致命 mismatch
核心问题在这里:客源结构完全错配。
峨眉山游客中近70%是一日游。主要是朝山礼佛的中老年人和旅游团。他们当天往返。根本不住宿。
但《只有峨眉山》是夜戏。演出在晚上。票价298元。需要观众留下来过夜。还需要高昂的二次消费。
错位。彻底错位。
游客白天爬山已经精疲力尽。晚上还要走好几个小时看演出。哪来的精力?哪来的意愿?
三、内容之困:曲高和寡的艺术表达
观众评价两极分化。
有人称赞“演员很认真”,“艺术性很强”。也有人批评“内容过于意识流”,“没有达到观赏预期”。
太阳春白雪了。普通游客看不懂。也不感兴趣。
更致命的是:六年几乎没有内容更新。没有迭代。没有新鲜感。连当地导游都直言:“带团去一次,游客再不会提第二次”。
对比《印象丽江》和《又见平遥》。它们年年调改剧本。轮换明星卡司。维持话题热度。《只有峨眉山》呢?停滞不前。
四、重资产之殇:8亿投资的沉重枷锁
8.19亿元投资。成了压垮项目的巨石。
高额折旧。每年约4000万元。巨额财务费用。贷款5.6亿元。光是利息就让人喘不过气。
收入却单一依赖门票。二次消费占比不足12%。没有餐饮。没有文创。没有住宿配套。
再看看成功案例。《又见平遥》园区早已通过餐饮、文创、酒店等二次消费实现高盈利。《只有峨眉山》却什么都没有。
五、对比思考:为什么有的项目能赚钱?
不是所有实景演出都失败。
《印象丽江》2025年上半年盈利2435.79万元。《印象大红袍》2024年净利润4522.65万元。
为什么它们能成功?
精准定位。内容迭代。二次消费。轻资产运营。
宋城演艺更是典范。2024年净利润超10亿。其轻资产模式业务毛利率超96%。他们不把自己绑死在重资产上。
灵活。机动。适应市场。
六、启示录:文旅项目的生存法则
《只有峨眉山》的停摆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名导光环不是万能药。观众只为价值买单。不为名气买单。
重资产模式风险极高。投资需谨慎。回收周期要合理评估。
内容必须持续迭代。一成不变等于自掘坟墓。
定位必须精准。产品要与客源匹配。不能想当然。
多元化收入是关键。不能只靠门票。要发展二次消费。
文旅项目是慢生意。需要耐心。需要智慧。需要创新。
不是每个项目都能成为摇钱树。哪怕是名导操刀。哪怕是巨额投资。
尾声:幻城之后的峨眉山
《只有峨眉山》停演了。但峨眉山还在。
这座千年名山正在转型阵痛中摸索。免费开放中低山区。开发徒步研学路线。今年前七个月徒步量同比增长45.7%。
希望犹在。
文旅的终极密码从来不是大投资、大名气。而是真正触动人心的体验。
唯有回归本质。才能长盛不衰。
云海依旧。戏会重新开场吗?也许。但一定是另一种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