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的“变脸”能如此之快?一边,越南总理范明政还在国际论坛上呼吁“强者有义务帮助弱者”。另一边,仅仅三天之后,越南就对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挥舞起了关税大棒。
这种从高调示好到迅速反目的操作,究竟藏着什么盘算?它背后又冒着怎样的风险?这让不少人,包括我们在内,都摸不着头脑。
7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与越南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承诺将对越南商品的关税从早先的46%大幅降至20%。按理说,这是个好消息。
然而,仅仅72小时后,也就是7月6日,越南贸易部就紧随其后,宣布对中国热轧卷钢产品征收高达27.83%的反倾销税。这税率,甚至比美国新降的关税还要高出一截。
要知道,中国不仅是越南“搬不走的邻居”,更是在经济发展上给足了支持。中国企业对越南的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50亿美元,占其外资总额的28%。这种行为,真让人觉得,范明政总理的话语,似乎带着某种讽刺。
回顾近期事件,越南这份“求生欲”表现得着实明显。早在4月份,特朗普政府就宣布,将对包括越南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其中越南的税率高达46%。
这关税一出来,越南那边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赶紧争取让步,越南政府在5月份便开始积极回应,给美国送上了一连串的“大礼”。
这些“大礼”包括:划拨胡志明市黄金地段,专门供美国建设“特朗普大厦”;在河内地区,也给美国留出地儿修建高尔夫度假区。
除此之外,还签下了20个总值30亿美元的农产品进口协议。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和土地上的让步,才终于换来了7月3日特朗普的关税下调声明。
但谁都没想到,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交易”,它的余波会如此迅速地扩散,而且直接指向了中国。
越南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其决策之快,税率之高,都透露着非同寻常的信号。这很难被简单归结为正常的贸易政策调整。
它更像是一份急切递出的“投名状”,或者某种,嗯,有点像是“报复”。要知道,中国一直是越南工业用电、钢铁、稀土和化工原料等关键物资的重要来源。
这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
深挖越南这次“变脸”的背后,或许能看到它正被“三重焦虑症”紧紧缠绕。首先是财政压力,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美国虽然降低了关税,但协议里有个条件:越南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这意味着什么?直接导致越南国内税收流失,本土产业也要受冲击。
在巨大的财政窟窿面前,越南急需寻找新的财源。而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自然就成了他们眼中一个潜在的“大钱袋子”。
其次,是对美国的恐惧。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大家都知道,变化无常。关税大棒说挥就挥,没有丝毫预兆。
最近越南才刚成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第10个伙伴国,这会不会又让他们担心,会引来特朗普的“特别关注”?会不会又面临新一轮加税的威胁?
为了向美国表忠心,确保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关税优惠不会被收回,对中国“出手”,似乎成了最直接、最能表明立场的做法。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它对核心技术的强烈渴望,以及因此产生的某种“小情绪”。越南的经济结构,说白了,还在中低端制造业打转。
核心技术依存度高达60%,严重依赖外部。之前,越南曾向中国提出铁路项目合作,开出的条件是:中方投资至少80%,还得无偿转让核心技术。
这种近乎“狮子大开口”的要求,被中方拒绝了。想想看,这事儿可能在越南心里留下了不小的疙瘩。所以,如今的关税举动,或许也夹杂着一些“报复”的成分。
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小国该怎么走,是个考验智慧的活儿。越南这次的行动,在我看来,确实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乌克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当初在俄罗斯和美国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落得国家分裂,经济一团糟的下场。
大家都在说,它成了“墙头草”的反面典型。相比之下,看看东南亚其他国家,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人家在中美两大国之间,都懂得保持战略平衡。
他们明白,当任何一方的“棋子”,最终受损的往往是自己。越南这次高调“站队”,不仅可能让东盟内部的团结出现裂痕,更重要的是,它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和决心。
今天的中国,可不是当初那个“乌克兰时期的俄罗斯”。我们有足够多的牌,也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一旦中国真的决定反制,越南将面临难以承受的打击。比如在电力方面,越南工业用电有10%-20%要依赖中国供应,特别是北部工业区,依赖度更高。
要知道,中国在2023年还曾协助越南度过了缺电危机。如果中国切断电力供应,越南北部的工厂恐怕会瞬间停摆。
原材料方面也一样。越南制造业所需的大部分钢铁、稀土和化工原料都来自中国。一旦中国停止供应,越南的“世界工厂”梦想,可能就真的要碎了。
别忘了,中国企业在越南还有超过25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这笔钱要是开始撤离,国际社会对越南的外资信心,恐怕会全面崩塌。
7月3日当天,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就同步发出了声音,明确表示将对损害中方利益的行为“坚决予以反制”,并且“正开展评估”。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空话。
越南这次看似精明的“变脸”,其实是它在多重内部焦虑下,对国际形势的一次严重误判。它以为可以左右逢源,在两个大国之间找到最佳利益点。
但它可能忘了,自己对中国的深层经济依赖,以及大国反击时的力量和决心。这份所谓的“投名状”,最终可能让越南付出比想象中更为惨重的经济、战略甚至政治代价。
这是一场它以为能算赢的账,但真正的代价,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