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km/h的致命狂欢,当速度崇拜撕碎四个家庭

发布日期:2025-08-19 点击次数:62

从小米SU7超速案看社会性焦虑与安全伦理崩塌

时速133公里的撞击有多恐怖?监控画面显示,本田轿车在碰撞瞬间被撕成碎片,飞溅的金属残骸甚至波及第三辆车。这场发生在城市道路的惨剧,夺走了四条生命——其中包括两名幼童,而幸存者程妻全身20余处重伤至今昏迷。更荒诞的是,驾驶21万元小米SU7的肇事者王某,竟在法庭上出示贫困证明请求轻判。

血案背后的“数字崇拜”心理

当车企将“2.78秒破百”作为核心卖点,当社交媒体充斥着#小米SU7极限测试#的飙车视频,速度已成为新型社交货币。事故车辆未启用智能驾驶,纯粹是人为将城市道路当作赛道。数据显示,133km/h的时速远超该路段70km/h限速标准,这意味着撞击动能是法定限速下的3.6倍。这种对机械性能的病态迷恋,本质是将他人生命折算成肾上腺素价格的残酷计算。

贫困证明与豪车的荒诞辩证法

村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与21万元座驾形成的魔幻对比,折射出底层互害模式的可悲。法律专家强调,贫困非法定从轻情节,而320万保险赔付掩盖不了四个家庭破碎的实质不公。更讽刺的是,肇事者至今分文未赔,却企图用一纸证明兑换法律宽恕。这种“弱者可豁免”的错误认知,正在消解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底线。

新势力车企的“速度营销”之罪

这已是小米SU7第二起重大伤亡事故。此前3死高速车祸中,同样存在人为关闭智驾系统狂飙的情形。车企将“极速性能”作为卖点的营销策略,本质上是用技术参数掩盖安全伦理的缺失。数据显示,城市道路70km/h限速下,行人存活率超90%;而当车速突破130km/h,死亡率骤升至97%。在参数狂欢与安全警示之间,新势力品牌选择了更危险的赛道。

当王某将油门踏板踩到底时,他握着的不仅是方向盘,更是对准无辜者的武器。此案警示我们:超速不是驾驶技术,而是预谋杀人;贫困不是免责金牌,而是责任缺失的遮羞布。公众需要停止对悲剧的消费,车企必须将安全冗余置于性能参数之上。正如律师所言:“当你把道路当赛道,每个路人都是你枪口下的靶心。”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