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香港天文台挂出十号风球,狂风掀翻天幕,街道如被抽空。同一时刻,澳门所有娱乐场灯火熄灭,深圳高铁全线停摆,阳江渔港千船归港,沙袋堆满城门。超强台风“桦加沙”尚未登陆,大湾区已进入静默时刻。
这场预计强度逼近“山竹”的风暴,正逼问一个老问题:当城市按下暂停键,我们为安全付出的代价,值不值?
答案看似简单——生命无价。但当列车停运、赌场关门、航班取消,真实的社会成本开始浮现。有人困在车站,有人担忧收入,舆论场悄然分裂:一派力挺“宁可十防九空”,另一派质疑“是否反应过度”。争议焦点,正是应急决策的边界。
澳门在八号风球生效后关闭娱乐场,依据的是《民防法律制度》。这不是临时起意。2017年“天鸽”曾致澳门10人遇难,风暴潮淹没低洼街区,赌场一度成为孤岛。此后,关闭博彩场所被写入应急预案。此次“桦加沙”来袭,政府明确参照“天鸽”“山竹”标准行动,17时准时关闭所有赌场,正是吸取了血的教训。
香港十号风球自1946年以来仅发布18次,每次平均持续数小时,最长一次达11小时。但短短几小时,足以让城市停摆。2025年7月“韦帕”来袭时,500架航班取消,港珠澳大桥封闭,书展停办,庇护中心开放。历史反复证明,十号风球不是预警,而是实战。风眼过境时,阵风可达每秒60米以上,足以掀翻车辆、摧毁建筑。
反对者说,停运一天,经济损失以亿计。但数据揭示另一面:2018年“山竹”造成粤港澳三地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若未提前部署,数字只会更高。安全措施的“成本”,实则是对更大损失的规避。真正的代价,不在停运的24小时,而在侥幸心理下的那一分钟。
防灾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基于风险的动态权衡。今天的决策,已从经验走向制度。广东启动防风Ⅰ级响应,不是因为风更大,而是因为我们的城市更密、系统更脆弱、容错空间更小。
当台风逼近,关闭的不只是赌场与车站,更是通往灾难的门。安全不是代价,而是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