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加沙,哈马斯在官网公开一张新照片。画面里有47名以色列囚犯。说明文字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双语写明,拍摄于以军最近对加沙城的攻势期间。随后,这张图迅速在各国媒体和社交平台传开。
说明里点名以色列领导层。把这些人被俘的原因,归到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固执态度”,以及总参谋长埃亚尔·扎米尔对领导层的绝对服从。印尼国家通讯社安塔拉援引其中:“这是加沙行动开始时的告别照片。”这一句,等于把矛头直接指向以色列的决策桌。
哈马斯同时强调一个核心点:这47人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以色列接下来的政治决定。意思很直白,不是现场指挥官能拍板,而是看内阁。这样表态,不光是发消息,也是对着以色列领导层掰手腕。
接着看背景。围绕囚犯交换,哈马斯多次放出谈判信号。提出一揽子方案:以释放手中所有以色列囚犯为交换,以色列要放人、停战,并让部队全面撤出相关区域。条件很满,目标是打包止战。
内塔尼亚胡没有同意这个打包方案。他只愿意在部分条款上往前挪一步。因为这个,谈判只剩零碎共识,结果是以军行动还有空间,政治上也留了回旋。内塔尼亚胡还要顾及执政伙伴的态度,这一点外界都看在眼里。
这做法在以色列国内外都招来批评。人质家属、反对党、一些退役军官都在施压,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每当有新的人质影像出现,国内争论就会更尖锐,政府的时间表也更难拖。
冲突外溢的风险也在累加。9月9日,以色列在卡塔尔多哈一处居民区发动袭击,造成5名哈马斯领导人死亡。多家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称,当时他们正在商量美国提出的结束加沙战争的建议。这一下,不仅打掉了人,也打散了桌上的纸。
多哈一直是斡旋的地方,卡塔尔、埃及和美国在那边跑来跑去。现在出现空袭,安全感没了,会见地点也难找。渠道被打断,哪怕有新提案,各方都更谨慎,来回传话更慢。
法律战线同样在逼近。2024年11月,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和时任国防高官约阿夫·加兰特发出逮捕令,罪名是加沙地带的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对个人出行、对外接触,都是实打实的掣肘。
在海牙的国际法院案件也在推进。围绕加沙作战,以色列面临种族灭绝指控,先后被要求采取更多保护平民的措施。法律压力叠加到外交压力上,领导层的选择变得更窄,也更难拖。
回到战场。以军近期再度推进加沙城,街区反复进出,搜剿持续。哈马斯用这张47人的照片,告诉对手和外界:手里还有筹码。营救与攻势就更难同时兼顾。
照片的发布方式也有讲究。双语说明对的是两拨人:以色列社会看得懂,阿拉伯世界也看得懂。同样是几行字,对内是动员,对外是施压。这比单纯的战果通报更有指向性。
还要看美国的态度。华盛顿一直推动“先人后其他”,要求尽快出一份能救人的安排。如果以方继续只谈部分条款,外部耐心会被消耗,援助与政治支持的节奏也可能调整。
接着看卡塔尔和埃及会怎么接活。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接触环境,需要各方把红线说清楚。如果多哈不再安全,就得换地方;如果条款不再清楚,就得先把底线写在纸上,否则又会回到原点。
再说以色列国内。内阁的每一步,都被街头民众和电视直播盯着。救人、打仗、政治生存,三件事拧在一起。任何一个新画面,都会改变舆论的方向盘。
夜里,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前的人质广场,家属把蜡烛一盏盏点亮,手机屏幕上有人在反复放大那张47人的照片,逐一数着脸。下一次内阁会议上,以色列领导层会不会拿出一个能真正“把人带回家”的明确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