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降费谁得利?大牌靠规模渠道稳。小者靠业绩突围

发布日期:2025-10-09 点击次数:123

最近一则关于证监会公开征求《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新闻,把“公募降费通道要来了吗?”这个话题推到了评论区的热搜榜。大家最关心的,不外乎一个问题:费率一路往下走,谁是真正的赚钱主力?我把2025年上半年基金公司中报的关键数据梳了一下,给大家把脉聊聊。

事实清单很干脆:易方达上半年净利润18.77亿元,管理规模突破2万亿,被动指数规模约7700亿;工银瑞信净利17.45亿元,工商银行持股80%,固收长期有优势;南方基金11.94亿元;广发11.8亿元,同比增幅超43%;华夏11.23亿元,管理规模超1.3万亿,指数和ETF很强;富国9.24亿元;天弘9.17亿元,货币基金规模接近6932亿元,现金管理是它的护城河;招商7.89亿元;博时7.63亿元;兴证全球7.19亿元。以上数字都来自2025年上半年中报,是目前最可比、最新的业绩快照。

规模、渠道、产品三条主线,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公司能赚钱。

规模效应在发挥作用

当管理规模达到万亿级别时,费率微幅下调带来的收入波动会被庞大规模稀释。换句话说,量大管饱,成本摊得开。

股东方与渠道资源很关键

银行系、券商系、互联网系各有自带流量。银行系在固收和保守型产品上话语权强;券商系依靠投顾和经纪渠道;互联网系擅长零散资金和余额类产品。渠道决定触达效率,也决定获客成本。

产品结构决定利润的韧性

低成本高规模的货币基金、被动指数和固收产品,是现在最稳的利润来源。天弘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净利小幅下滑但现金管理规模巨大,短期冲击较小。

征求意见稿会带来什么变化?

短期内,货币基金和被动指数为主的公司受冲击较小;那些高度依赖销售佣金、以主动权益为主的中小公司面临更大压力。中长期看,行业会更快向规模化、效率化、数字化以及低费率产品集聚,可能会推动并购整合与能力型分化。监管的方向很明显——降低交易成本,让利投资者,促进行业回归专业与价值。

给普通投资者的三点建议

了解基金管理人的真本事:别只看短期业绩,看看规模、投研深度和费用控制能力。

费率要和产品属性匹配:想长线跑赢大盘,低费的被动ETF通常更合适;选主动基金就要考察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和长期业绩。

分散渠道风险:银行系、券商系、互联网系各有优势,按需求配置,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行业展望不要只看热闹

未来两年,公募会更明显地往“低费率、效率高、规模大”的方向分化。拥有人才、渠道或规模任意一项的基金公司,更有可能稳住利润;“小而美”的公司只有两条路:靠业绩突围,或者成为并购对象。监管在引导,让投资者受益的同时,也在考验每一家公司的真正实力。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你的基金管理人具备哪种竞争力?在费率下行的时代,你的持仓策略需要调整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看看大家都怎么抉择。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