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最近有一场“翻新大戏”正在上演,这不是一两栋楼的粉刷,也不是简单的电梯维修,而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城市大变革。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开幕后,关于城市更新的热议席卷了业界和市井,尤其是那些老旧小区的居民,更是关注得紧。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家什么时候能告别“漏雨房”和“斑驳墙”?
城市更新听起来像个大而空的话题,但其实它离咱老百姓的日子很近。这背后藏的是北京对存量发展阶段的一场战略升级:既要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落脚点,又得让普通百姓的生活小区焕然一新。一边是西城区的危旧楼居民三个月内回迁新居,另一边是模式口变身特色国际交往空间,城市更新不光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也让百姓看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
还记得望京小街吗?几年前提到这条街,很多人的印象还是“普通没亮点”,可如今更新后的望京小街不仅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还带动了周边房产增值和企业聚集。金隅智造工厂更是成为首个城市更新类REITs项目,听起来高端,但归根到底是为企业搭了台子,为政府赚了钱,为百姓提供了新空间,一个地方就这么“活”了起来。
咱得承认,这几年北京在城市更新上真的舍得下血本。“十四五”期间670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告别昨天的破败面貌,300多个老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科技园或文创园。最受老百姓感慨的是超过8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得到了彻底改造,多少家庭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不再担心“楼歪歪”了。
有意思的是,这次论坛上不光聊了怎么拆旧盖新,还发布了《北京市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土地政策应用案例指引》。别嫌这名字绕嘴,这可是企业、政府和老百姓的“操作说明书”。想更新个楼?怎么玩政策?如何更高效地找到落脚点?直接看这本指引,就都明白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土地使用和过渡规划政策,指引给出了具体案例,比如昌平清华南口国重基地项目,通过土地功能转换,配套的公共设施极大满足周边区域需求,走的是一步好棋。
更重要的是,这次城市更新不是政府“一言堂”,而是让市场和公众都加入了进来。想搞更新的企业可以根据政策文件明确思路,政府引导出方向,百姓意见被纳入考量,这就是未来城市更新行动的范本。一栋老房子的转型,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百姓满意度,何乐而不为?
不过热闹归热闹,城市更新也有慢不得的问题。比如在有些项目中,拆迁腾退动作虽然快,但居民安置却跟不上,这种两头顾不上的局面其实并不少见。再或者,有些地方在为产业让路时,公共空间和百姓利益容易被忽视,这就容易激起民怨。既然城市更新是为老百姓服务,咱们老百姓当然希望这些问题都得提前有个细致周到的打算。
这次北京的更新之举给全国城市提了醒,从过去粗放式开发到现在存量挖潜,摆脱了对土地红利的依赖,转向用数据、知识和科技提升效率,这是大势所趋,可操作性强的理念值得借鉴。而且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北京已经给其他城市树了标杆,剩下的就是看谁能更创新、更实干了。
最后,我们不禁想问:城市更新这张“剧本”,写得再动人,可要是没讲好“演员”的苦乐,又该怎么抓住掌声?希望每一次改造后,成为焦点的不是豪华大厦和税收数字,而是真正被“翻新”的人心和生活,这样的更新才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