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关于淮海战役中我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众说纷纭,有60万对80万、100万对40万,以及60万对60万等多种说法。
影响最为显著的,莫过于60万与80万之间的对比。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它无法解答一个根本性的疑问。
在我国的军事宣传中,描述淮海战役时指出国民党军队遭受了惨重损失,基本被消灭。然而,我军官方公布的击毙敌人数量仅为55万。那么,这其中的25万敌人去向何方呢?
今天,解答此问题。
一、国军仅称40万参战
在1949年的二、三月之际,国民党军国防部对战役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发布了有关淮海战役(在国方语境中称之为徐蚌会战)的战报。据此战报,参与该战役的部队共计27个军,总人数超过四十万。
此言论后收录于国民党迁台后编纂的所谓《戡乱战史》中的《华东地区作战下篇》。
这显然与我们的常规理解不符。我方宣传中提到的国民党军人数是80万,而你们提及的却是40万,两者相差悬殊,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个数字的?
27个军包括以下部队:
邱清泉第二兵团下辖五个军,分别是第五军(邱清泉的起家之军)、七十军、七十二军、七十四军(张灵甫覆灭后重新整编而成的整编七十四师)以及十二军。
李延年指挥下的第六兵团下辖四个军,分别是第三十九军、第五十四军、第九十六军以及第九十九军。
黄百韬第七兵团下辖五个军:其中,二十五军为黄百韬的起家之师;此外,还包括四十四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以及第一百军。
刘汝明第八兵团下辖两个军,分别是第五十五军与第六十八军。
黄维第十二兵团下辖四个军,包括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十八军(这些军队均为十二兵团的核心力量,曾是陈诚与胡琏创立的根基),以及第八十五军。
李弥指挥的第十三兵团下辖第八军、第九军以及原三十九师,该师在战斗中成功扩编为新一一五军。
孙元良指挥的第十六兵团下辖两支军队,分别是第四十军与第四十七军。
冯治安所辖的第三绥靖区下辖第五十九军和第七十七军。随着这两支军队的起义,国民党军随后又将第二十军和第一零七军并入该绥靖区。
以参战军力计,27个军共计,国民党军队实则不过四十余万之众。
然而,此算法显然有失公允。以三绥区部队为例,蒋介石所提及的何基沣、张克侠所率领的起义部队,其包含的两个军及三个半师的兵力,并未计入那所谓的40万之中。实际上,这部分兵力高达2.3万人。而这一数字,却是我军总歼敌数55万的重要构成部分。
换言之,蒋介石一方在计算兵力时,出现了诸多遗漏。
为探寻真相,我们必须对淮海战役的进程进行一番梳理,进而明确究竟有哪些兵力未被准确计算在内。
粟裕率华野主力南进。
2. 黄百韬指挥第七兵团西撤,意图与徐州会合。
3. 国民党军三绥区贾汪起义。
4. 黄百韬围碾庄。
5. 杜聿明率邱、李两兵团向东进军,意图解救黄百韬所面临的围困之境。
6. 黄维率十二兵团北进,援徐。
刘伯承指挥中野阻黄维。
8. 黄百韬被粟裕彻底消灭。
9. 杜聿明西撤,困陈官庄。
10. 黄维与杜聿明两大军事集团相继被彻底击败。
在这连串的交战之中,国民党一方未充分考虑的军力大致包括:
在守护徐蚌之间铁路要点的交警总队中,包括了第二、第七、第九、第十六、第十八总队,共计五个总队。这些交警总队虽与陆军团的编制相仿,然而其兵力却远超常规步兵团,约在3500至4000人之间。据此推算,仅此一地的警力就已超过两万之众。
2.驻扎于徐州的装甲部队,由二公子蒋纬国领衔指挥,下辖三个精锐团。
3.炮兵3个团。
4.工兵7个团。
5. 一大队空军。
6. 通信兵3团。
7.防御一般城市保安。
8.三绥区重建两军。
9. 第一绥靖区三军。
观察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民党方面所宣称的四十万参战部队人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然而,细心观察的读者不难察觉,若仅将上述兵力忽略不计,我军所宣称的55万歼敌数字便已足够。
与80万差距巨大。
二、80万来源?
199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精心制作了《大决战》三部曲。
在《淮海战役》这部作品中,有一幕堪称经典的场景。画面中,蒋介石面对徐蚌会战的形势总图,眼中射出凶狠的光芒,他咬牙切齿地吐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台词:“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赵恒多老师饰演蒋介石的形象深入人心,凭借其精湛的演技,该场景已深刻烙印在众多军史爱好者的记忆之中。时至今日,这句台词已成为网友们的热门演绎对象,甚至被制作成各种鬼畜视频,广为流传。
当然,该电影中不仅蒋介石这么说,毛泽东也说,我军对国民党军是60万对80万。
八一厂敢于如此大胆拍摄,无疑是基于详尽的考据与研究。若欲了解这一点,只需查阅该电影的顾问名单便一目了然。其中领衔的顾问,正是当时担任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的张震上将。张震上将曾在淮海战役中担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见证者。
从这一视角审视,八十万这一数字并无异议。
如何算出的?
有两种说法。
首先,参照前文所述,一、三两个绥靖区的兵力,以及联勤部队、直属部队等杂七杂八的编制,总计达到了80万人。当然,这样的计算方法并无不妥,因为这80万之众均为直接或间接参与战斗的军事人员,他们最终均被我军击败或彻底消灭。
其次,此类计算还包括了国民党华中“剿总”所属的部分武装力量。
华中剿总的主力部队主要部署在河南南部、湖北以及安徽、湖南北部地区,其总司令一职由桂系领军人物、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担任。
三大根据。
首先,黄维第十二兵团的核心力量源自十八军,并融合了原属于华中“剿总”序列的部分部队,由此共同构成了该兵团。
其次,白崇禧在担任华中“剿总”司令期间,曾短暂融入国防部的统一调度体系,且一度在老蒋的力挺下,几乎成为徐州与华中两大“剿总”的联合指挥官。若其成行,淮海战役的规模将远不止于一场局部战役,或许将成为华中地区的一场全面决战。对于黄维兵团,白崇禧亦不遗余力地提供了支援,包括兵力补充、后勤补给以及弹药供应等。淮海战役将国民党军华中兵力排除在外,这一说法显然不够客观。
第三,鉴于华中敌军虎视眈眈,中野并未将全部兵力调往豫西,而是部分留驻。在淮海战役陷入胶着之际,中野亦处于紧张的防御对峙之中。
由此观之,华中“剿总”旗下部分兵力,诸如宋希濂所率第十四兵团的两大军团,以及豫南张轸第五绥靖区的两支军队,以及豫西南第十三绥靖区王凌云指挥的两大军团等,均与中原野战军形成对峙态势。这些部队理应被纳入淮海战役的间接参战范畴。
伟人曾言,此乃一锅夹生之饭。所谓夹生饭,即指敌方兵力庞大,分布区域广阔,我军虽勉力应对,但仍未能完全制服。
特别是宋希濂率领的部队,几乎已经深入参与了淮海战役的战局。在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即将迎来决战之际,蒋介石频繁向白崇禧发出电报,强烈要求将宋希濂兵团东移支援。
此兵团自成立以来,其初衷乃是为了抵御中野对湖北、四川的潜在攻势。宋希濂受命担任兵团司令,同时兼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一职。宋希濂作为黄埔一期毕业生,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蒋介石下令后,宋希濂即刻十万火急地联络白崇禧,恳请其立刻东进。
情理势三者皆表明,这支新生力量理应被投入到淮海战役中。彼时,黄维兵团正顽强抵抗中野,若再增兵五六万,中野能否抵挡住,实难预料。然而,白崇禧却出人意料地予以拒绝。他一会儿以船只不足为由,一会儿又提及刘伯承的豫西部队有向南移动的迹象,声称十四兵团需坚守川鄂要塞,不宜轻举妄动。
其表面之意在于,随着徐蚌会战落幕,若刘伯承挥师南下西进,湘鄂川诸省恐难保稳固。
水面之下,实则是将兵力滞留于华中,以此作为日后与蒋介石进行谈判的筹码。
蒋介石怒火中烧,立刻致电宋希濂,要求他亲自前往南京接受当面斥责。宋希濂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返回武汉后,他四处奔走,费尽口舌,最终说服了十四兵团将第二十军东调。这就是原属三绥区的第二十军并入我们麾下的由来。
然而,当该部军队抵达安徽之际,淮海战役已然落下帷幕。蒋介石怒不可遏,遂将该军调回长江一线,自此不再归属十四兵团管辖。
据此,笔者坚信所谓的80万兵力并非仅限于淮海战场上参战的国民党军队,还需将华中之国军纳入考量,方能达到这一规模。切勿将身处前线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数量简单等同于80万。
实际上,真正身处前线投入战斗的国民党军队人数约为六十余万。在这六十余万中,约五十五万已被击溃,能够成功逃走的寥寥无几。
三、我军不止60万
末尾一个至关重要的疑问,即我军究竟拥有多少兵力。
得益于网络军史资料的日益丰富,众多军史爱好者已不再局限于将我军参战人数限定在六十万。他们通过了解数百万民工在淮海战役前线所提供的支援,普遍认为我军实际参战人数至少达到了五百万。
这分明是张冠李戴。
陈毅元帅曾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默默推动的结果,这一点我们毫不否认。我军的后勤补给,则是由华东局从后方精心组织调配的,其中绝大多数物资均来自山东地区。
然而,战争的本质终究是战争,它依赖于专业军人的参与。那些负责运输后勤物资的民工,不应被视作参战人员。
真正构成参战或间接参战力量的,乃是淮海战场上投入战斗的各部队,以及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在各地驻防的武装力量,还有在豫西豫南地区与白崇禧部对峙的兵力。
直接投入战斗的,华野下辖的15个纵队悉数参战,总计约36万人。而中野的7个纵队亦全力以赴,参与战斗的人数约为15万。至于华东和中原军区以及中野未参与作战的部队,共计约有9万人。
总数字约60万,无误。
然而,这一数字受限于特定的时空背景,它代表的是1948年11月战争爆发初期我军的总兵力。实际上,随着战事的展开,我军迅速补充兵力的途径有两条。
首先,针对俘虏兵的处理。我军实施“即俘即补即打”的策略,对被俘的国民党士兵进行简化的思想改造后,迅速发放武器,投入战斗。在淮海战役的第一、第二阶段,我军共俘虏了超过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士兵,这些人很快便转而加入了战斗的行列。
其次,地方武装力量得以转型为正规军。在我国各大战略区域,均设立了充裕的后备兵员,这些兵员以军区地方武装的身份存在。在和平时期,他们仅负责基础的军事训练。然而,一旦战事爆发,他们便能迅速投身前线。以淮海战役为例,该战役持续了66天,期间我中原和华东两大军区共计向战场输送了十万新兵。
若非我军具备如此卓越的输血能力,便难以维系如此激烈的战斗强度。以碾庄圩之战为例,我军仅此一役便成功消减了黄百韬兵团,一个由十几万人组成的庞大兵团。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我军付出了高达4万余人的伤亡惨重代价。
固然,并非所有四万余人均在战斗中英勇捐躯,阵亡与受伤的比例大致为1比4。据此推算,碾庄战役中我军阵亡者约为8000人,受伤者达3.2万人。然而,这些伤亡士兵在短期内丧失了战斗力,这一点无可辩驳,若不补充兵员,继续战斗将变得极为困难。
三野解放战史数据
显而易见,众人皆知,我军投入战场的人数远超六十万,实际上是一个更为庞大的数目。
1949年2月,恰与国民党军方总结战况之际,我军亦同步展开了战情的归纳与梳理。中央军委作战部依据各部队提交的详尽报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与整理,最终编制出一篇名为《淮海战役概况》的文献。
在这份概览中,对我方兵力进行了初步的阐述,明确指出:
我集结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以及中原、华东、华北等区域的地方部队的精锐力量,总兵力超过百万,于1948年11月7日在徐、蚌一带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
这个数字,即100万,涵盖了华东野战军的36万、华东军区的30万、中原野战军的15万以及中原军区的20万,均已全部纳入计算范围。
行文至此,我们便不难发现,国共军力对比可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首先,回顾1948年11月战事爆发之际,我军兵力达六十万,与国民党军兵力相近,亦为六十万。
其次,从全局的角度审视,我军兵力达100万,相较之下,国民党军则有80万。
一部分在淮海战役中被击退,或在战场外围得以逃脱,逃往江南地区。另一部分则未参与战斗,其中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华中地区的“剿总”指挥下。
#我的封神名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