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有些日子会因为特别的意义而被人们记住。对毛泽东来说,九月九日是个很有神秘感的日子,它仿佛串起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经历了八次大难不死后,却在第九个九月九日这一天,他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但他那伟大的精神和卓越的贡献,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怀念,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珍视的精神瑰宝和历史宝藏。
接着前面说的,今天咱们继续聊聊伟人毛泽东,来讲讲他九月九日传奇故事的第三章。1935年9月9号,那是毛主席生命中特别艰难的一天,危险重重,生死就在一线间,这事儿真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记住。
1935年9月那会儿的中国,真是麻烦不断,国共两边打得不可开交,政治场面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再加上外面有敌人来犯,日本已经在东北开始闹事了。
那时候,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位置已经稳固,他出色地指挥了红军在长征路上好几次重要战斗,比如四次巧妙渡过赤水河、智过金沙江、强行通过大渡河,还有飞速占领泸定桥等。
经过一连串苦战,红军一方面军在敌人的疯狂烧杀抢掠和追兵紧紧追赶的双重夹击下,失去了中央苏区。毛泽东带着队伍四处突围,历经艰辛,最终在夹金山脚下的两河口,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成功汇合。
红军第一方面军现在只剩下一万多人了,他们身心疲惫,既没有足够的医疗用品,也没有先进的装备,子弹和枪支严重不足,衣服又破又旧,处境十分困苦。
这时候,张国焘带着的红四方面军,人数超过了八万,装备精良,看上去威风凛凛。他们的师级以上的领导,每个人都配有十几个背篓,装满了腊肉、香肠等好吃的。从衣服、武器、粮食,到士兵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一切都是那么的好。
会合成功后,张国焘瞧着自己人马众多、势力庞大,心思就起了变化,开始明争暗斗抢权力,不听中央指挥,甚至还耽误了打仗的好时机,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南北分歧:中央主张北上,张国焘要南下】
中央计划往川陕甘方向去建立革命基地;而张国焘则宣扬要去南方,也就是他的“川甘康方案”。
毛泽东辩驳道:“那个‘川甘康计划’会把我们一、四方面军挤到西康那边去,要是敌人把我们围在那里,那可就成了笼中之鸟……”
中央坚持原来的大方向,制定了详细的打仗步骤。
张国焘以“统一领导”和“内部架构”未理清为由,迟迟不肯让红四方面军向北进发,只是围着敌军稀少的松潘打转却不发起进攻,最终让大好局势白白流失。
松潘那里错过了打仗的好时机,让胡宗南的敌军又有机会聚集兵力。同时,国民党的薛岳部队也赶到了松潘东边的平武和文县,打算从后面帮忙。这样一来,红军前后都有敌人,情况非常紧急。
党中央迅速做出决定,改变了原先的计划,把红一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合并起来,分成了左路和右路两支队伍,一起向北方进发。
左路红军队伍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领导的带领下,穿越了草地,抵达阿坝后,继续前行至班佑,最终与右路红军队伍胜利会师。
徐向前带领的右路大军逼近包座,为北上之路扫清障碍,现在就盼着张国焘带着左路军赶紧来汇合了。
可是,张国焘却不顾已经定好的一起往北走的计划,他待在阿坝就是不走,带着的大部队也一动不动。党中央和右路军在包座等得心急如焚,左路军那边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9月1号那天,毛主席喊上徐向前和陈昌浩,他们一块儿给张国焘发了封电报,催着他赶紧过草地。
之后,电报和信件接连不断地催促,但张国焘却丝毫不受影响,反而一次次发电报回来,坚持要求右路军别再往北走了,得准备往南去,话说得很硬气,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留。
一、先让三军停止向罗达前进,右边的军队赶紧准备往南边去,得赶紧想办法解决南下的难题。”
9月8号那天,毛泽东收到张国焘的电报后,感觉事情不妙,就马上和陈昌浩、徐向前一起,在周恩来养病的三军团那里开了个紧急会议。
毛主席问陈昌浩道:
你觉得咋样?
陈昌浩答道:
国焘同志担任着总政委的职务,他能拍板决定左路军和右路军往哪儿走。中央试着让他改变主意往北去,但说不通。咱们也不能干瞅着两路军就这么散了呀。我琢磨着,干脆让右路军往南去,跟左路军会师算了。
毛主席讲过:
要是打算往南走,中央书记处的人得聚一块儿商量商量吧。
那天晚上,毛主席、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等人一块儿来到了红三军团那边,围在生病的周恩来床边,大家热火朝天地商量起来。商量到最后,他们决定七个人一起再给张国焘发个电报,里面说了他们的看法。
现在红军正面临十分紧要的时刻,我们得赶紧又认真地琢磨并拿定主意应对这事儿。
(一)要是左路军选择往南走,那他们的处境可就非常糟糕了。因为:
1、这地方的地势方便敌人围堵我们,却对我们发起进攻很不利……
2、经济情况根本支撑不起庞大的军队开支…
3、从阿坝南到冕宁,这一带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咱们的队伍在这里,只消耗得不到补给,现在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根本没法再撑下去。
4、北边被敌人堵得死死的,根本没有战略上能撤退的路。
(二)所以希望哥哥你们能好好想想,拿定主意,在阿坝和卓克基把粮食补足了,然后换个方向往北走……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从整体形势和利害关系出发考虑的,希望哥哥你们能果断做出决定,这样革命才有希望。
【1935年9月9日黑夜至暗时刻】
1935年9月9号,毛泽东为了让张国焘改变主意,和张闻天一起又发了封电报,想做最后一次尝试:“中央现在真心实意地说,现在咱们只有往北走才有活路,要是往南,敌人、地形、老百姓还有给养,哪样都对咱们不利……”
可是张国焘偏偏固执己见,七个人一起发的电报石沉大海,最后收到的却是一封神秘的“加密信息”。
叶剑英,右路军的前线指挥参谋长,急急忙忙地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紧急密电。这封电报是张国焘发给红四方面军的政委陈昌浩的,字里行间透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电报里头写着:“往南走,党内斗争得好好搞起来。”
毛泽东立刻反应过来,从兜里掏出一支短小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飞快地记下了电报上的信息,接着对叶剑英讲道:
快点溜回去,别让人瞧见你跑这儿来了。
叶剑英赶紧回到了右路军的指挥所,把那份秘密电报亲手递给了陈昌浩的助手。
晚上,毛泽东、张闻天、博古连忙跑到红三军团的地方,和躺在床上的王稼祥、周恩来赶紧商量办法。
众人探讨了当前中央和红一方面军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都觉得张国焘改变主意北上已经不太可能,时间紧迫,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为了避免红军内部矛盾升级,同时也为了找到去北方的路继续抗日,毛泽东紧急召集政治局开会,并迅速做出决定:他要连夜带着三军团,追上已经走在前面的一军团,两队一起往北走,尽快离开危险的地方。
叶剑英悄悄回到右路军指挥部,把电报直接递给了陈昌浩,然后灵机一动,找个理由说要为南下部队筹备粮食,带着右路军参谋部里一部分一方面军的战友,半夜就动身,天亮时已经赶上了中央的队伍。
这一晚,毛泽东是最后一个离开危险地方的人。他和彭德怀带着红十团走在最后,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确保中央和队伍能够平安转移。
就在中央带着一、三军团匆忙离开右路军的那天晚上,张国焘左等右等都不见陈昌浩和徐向前回电,他心里盘算了很久,最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好让左路军完全听他的指挥。
张国焘让自己的警卫排收缴了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参谋长身边卫士的武器,并把他们俩关了起来。当天晚上,张国焘找朱德和刘伯承聊了很长时间,但结果并不愉快,两人不欢而别。
革命岁月波澜壮阔、人生跌跌撞撞,毛泽东闯过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头,也走过被踢出中央的孤单时刻,但他都一笑而过。唯独这件事,让他觉得是最“棘手”的难关:
那是在1935年长征路上,我们跟张国焘在草地里有了矛盾。那时候,党内差点就散了,说不定还会打一场不知道结果咋样的内战。一、四方面军闹分裂,那是他最难过的时候,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让人心痛。
那时候,毛泽东觉得情况糟糕透了,想着带着7000名红军战士去靠近苏联的边境地区找条活路,毕竟就这点人马,还能翻出多大的浪花呢?翻不了的。他甚至都盘算好了,万一这7000人被打散了,大家就分散到国民党统治区去做秘密工作。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坏结果了。
不只是毛主席,就连在红军总指挥部工作的朱德,后来也提起过:
在革命的道路上,我碰到了数不清的绊脚石和难关,可从来没有哪一次像这回一样,让我心里如此憋屈难受。
【1935年9月9日,毛泽东自己形容“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他生死攸关的第三个九月九日。毛泽东关键时刻当机立断、英明决策,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拯救了中国。】
之后,毛主席常常提起这件事,还开玩笑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
叶剑英同志在紧要关头可是帮了大忙的。要是没了他,这事儿可就不成了。
毛主席指引着红军一路往北走,打下了许多地方建立革命的大本营,和老百姓紧密团结,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行动,那一点点的小火苗,最后变成了大火烧遍了全国!
【念奴娇·昆仑】
(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冬天写的东西)
突然崛起,雄伟昆仑山,看遍了人间的美丽风景。
好像三百万条玉龙飞舞,让整个天地都冷得透彻。
夏天热得厉害,河水泛滥,有些地方都被淹了,人都快成水里的鱼儿虾儿了。
历经千年的功过是非,又有谁来真正议论评判呢?
现在我跟昆仑山说:别这么高啦,雪也别下这么多。
要是能有把利剑指向天空,把你砍成三段该多好啊!
一段留在欧洲,一段送给美国,还有一段带回了东方。
和平盛世,全世界都能共享安乐与温暖。
让我们向那些了不起的人表达敬意!
今天,咱们缅怀历史、伟人和英雄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过往铭记于心,坚持最初的信念不动摇!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