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波操作,是真的有点阴损。
网上一个视频,说是中国游客在日本果园里乱摘果,破坏农作物。结果我一查,视频原版根本不是日本拍的,是中国国内几年前的事,背景、口音、景物一比就穿帮。硬生生改成“中国人在日本干坏事”,放上去炒作。你说气不气人?
这种戏码不是第一次上演了。之前那个原田将大,还记得吧,就是自封什么“奈良护鹿人”的那位。他的视频全是专挑中国游客下手,拍一段、剪一段,再配个夸张的文字说明,就变成“游客虐待鹿”“游客素质差”。我专门看过那段所谓“用塑料瓶打鹿”的视频,实际上是鹿追着人要吃东西,女生被吓到,用瓶子挡了一下。正常人都能理解的反应,被他包装成暴力行为。他的目的很简单,吸粉、赚流量,最后还真混成了奈良市议员。
这次的果园视频跟那套路太像了。没有实锤证据,就找现成素材改头换面。这样一来,就能戳中一部分日本人的心理——他们爱看这种“中国游客没素质”的标签化故事,既满足了优越感,又迎合了刻板印象。至于事实嘛,不重要。反正绝大多数人不会去求证。
我翻了下数据,日本观光厅去年公布的数字,2023年来日本的中国大陆游客有约189万人,比疫情前的2019年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二(当时是959万人)。到日本的中国游客整体消费能力还很强,日本观光厅统计平均一个中国游客花费大约201,000日元(数据来源:日本观光厅2023年入境消费调查报告)。换句话说,他们嘴上嫌弃你,钱包里可真盼着你来。结果呢,个别媒体和网红还反复抹黑你,吃饭砸锅。
更可气的是,这种造假内容还能在日本国内发酵。一些媒体见是流量热点,直接二次转发,不注明来源,不求证,反倒添油加醋。你会发现,他们不是害怕假新闻,而是害怕没新闻。比如这次的果园视频,最早爆在一个有十几万粉丝的推特账号上,不到一天就突破一百万次播放,日本雅虎新闻、日刊现代等网站都跟进报道,还是那种“有网友爆料”的模糊说法。等后面有人指出视频拍摄地在中国,热度已经出去了,澄清信息反而无人关心。
这种事背后,有两个逻辑。第一个是日常流量经济。造谣、夸张、情绪化内容传播最快。而一旦涉及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这种内容在日本网民群体里转发率就更高,甚至可以说是免检标签。第二个,是部分舆论场的暗流。中国这几年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提升,一些日本政客、媒体人对这种上升趋势很敏感,不是用正面方式竞争,而是选择塑造负面形象,把中国人扣进“粗鲁”“不守规矩”的框里。
我去看了下原田将大当议员时候的竞选海报,人设就是“守护奈良的鹿,守护城市秩序”。听起来像环保公益,其实是借动物做符号,再暗示游客威胁城市秩序——而游客主要群体就是外国人,中国人比例高,自然成了隐藏的指向。他靠几条歪曲视频就能拿到几百票,日常运营的账号点赞评论里,十条有六条都在骂中国游客。
我不是说日本所有人都这样,但这种有意导向的假象很可怕。它会影响普通日本人对中国游客的第一印象。你就想,你要是天天刷到某个国家的人在你家乱搞的短视频,看多了,再见到这个国家的游客,潜意识里就有了偏见。哪怕那是假的,你也不会去想。
这种做法不是个例。去年夏天,冲绳也传过一段视频,说是中国游客潜水破坏珊瑚,最后被本地潜水协会出来澄清,视频是几年前别的地区拍的。而造谣账号删文就完事,没道歉,也没赔偿。内容虚假,但过程赚到的流量和广告费不会退。
我查了下国内媒体引用的日本法律,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是可以追究法律责任的,《刑法》第230条规定公然事实诽谤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款。不过现实情况是,跨国的网络平台和言论司法追责难度极大,再加上被诽谤的是外国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取证和立案几乎不可能。于是这些人就更肆无忌惮。
我有时候觉得,这种事跟旅游本身的矛盾也有关。疫情三年,日本旅游业受打击很大,现在恢复慢,需要中国游客的消费拉动经济;但与此一些舆论又在暗中塑造“中国游客不受欢迎”的氛围,像是嘴上说不吃饭,手里却端着碗。经济和情绪是两股相反的力,这股拉扯很微妙。
这不是一条视频的事,是整个叙事的事。你今天看到的也许是果园,昨天是鹿,明天可能就变成地铁里没让座。素材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固定剧本。反复出现,慢慢变成一种被默认的事实。到那时候,不管你自己去日本再怎么遵守礼貌,也会有人觉得你不行。
问题是,你被人这样反复造谣、反复消费,咱能忍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