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追风口,他埋头扎根,几年后我直接看傻了

发布日期:2025-10-08 点击次数:145

说真的,上周去我一发小的新家,导航把我引到市中心那片我只敢在房产APP上偷瞄的小区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孙子,指定是背着我搞了点啥不能见光的买卖。

一进门,二百多平,窗户外面就是那条穿城的江,夕阳晃得我眼晕。

我那哥们儿,前几年还在跟我合租城中村,天天为下个月房租挠头的主儿,现在就这么云淡风轻地递给我一瓶冰巴黎水。

我当时脑子里就一句话:操,这剧本不对啊。

我嘴上说着“可以啊兄弟,出息了”,心里已经把“杀猪盘”、“虚拟币”、“海外博彩”这些词儿过了一遍。

他看我那张写满“嫉妒使我面目全非”的脸,乐了,拍拍我肩膀:“瞎想啥呢,都是拿命换的。”

这话一下把我拉回了七八年前。

那时候我们这帮人,天天凑一块儿琢磨怎么“抓住风口”,今天O2O,明天共享经济,后天区块链。

我们唾沫横飞地聊着天使轮、A轮,仿佛自己就是下一个扎克伯格。

唯独他,永远是角落里那个闷葫芦,默默喝着啤酒,听我们吹牛逼。

我们笑他“老黄牛”,不懂拥抱变化。

有一次我真急了,我说:“你天天窝在那个小破作坊里捣鼓你那没人懂的工业配件,能有啥前途?”

他当时怎么说的来着?

哦,他弹了弹烟灰,特平静地说:“风来了,猪都能飞。可风停了呢?我不想当那头摔死的猪。我宁愿在地上拱,至少我知道我脚下踩的是地。”

当时我觉得他就是怂,就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现在看来,我他妈才是那个最大的小丑。

我们追逐的所谓风口,本质上是啥?

是流量,是热钱,是别人嚼烂了喂到你嘴边的机会。

你以为你是驭风者,其实你只是那阵风里的一粒沙,风往哪儿吹,你就得往哪儿滚,身不由己。

而他呢,他在造自己的风。

那个冷门到姥姥家的工业配件领域,就是他的“根据地”。

当我们在朋友圈里转发着《普通人如何抓住下一个时代红利》时,他在啃一本德文版的《精密制造公差手册》。

这玩意儿听着就让人想睡觉,但他硬是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活字典。

闷声发大财的核心,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构建独属于你的信息壁垒和技能护城河。

这几年,我眼瞅着身边太多“时代弄潮儿”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搞直播的,刚有点起色,平台算法一变,一夜回到解放前;做短视频课程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最后发现自己才是那根最绿的韭菜。

大家都在抢着吃蛋糕,结果蛋糕没吃到,一身奶油,狼狈不堪。

为什么?

因为太急了,急着变现,急着炫耀,急着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成功”。

真正的成长,哪有那么喧嚣。

就像竹子,头四年,你往地里扔多少水和肥料,它就长那么几厘米。

邻居家的向日葵都开了几茬了,你家的竹子还跟个笋一样。

你急不急?

换我我早给刨了。

可第五年开始,它就跟疯了一样,一天长几十厘米,几个月就能捅破天。

没人知道,它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了扎根上。

赚钱的逻辑也是一样,前期是沉着的积累,后期才是指数级的爆发。

当然,肯定有杠精会说,现在这世道,不会营销就是死路一条。

这话不假,但“吆喝”也分段位。

三流的吆喝是站在大街上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二流的吆喝是花钱买流量,在各大平台刷存在感;一流的吆喝是什么?

是你的作品,是你的人。

我认识一个做紫砂壶的老爷子,脾气臭得要死,从不做广告,买壶还得看他心情。

但他做出来的壶,圈内人抢着要,一把壶的价格能在二线城市换个首付。

有人托关系问他,为啥不搞个直播,让更多人知道您这手艺?

老爷子吹着胡子说:“懂我的人,翻山越岭也会来。不懂我的人,我把壶送到他嘴边,他也只会问我这玩意儿泡茶烫不烫手。”

瞧见没?

这就是底气。

这种悄悄地变富,富的不是银行卡余额,是一种“老子不伺候”的自由。

回过头来再看我那发小,他站在自家阳台上,指着江对岸的灯火,跟我说的不是他赚了多少钱,而是他这几年熬了多少夜,报废了多少价值几十万的料,被德国一个技术标准卡了脖子多久。

他说,最难的时候,账上就剩几千块,连给工人发工资都得刷信用卡。

但他从没在朋友圈里卖过一句惨。

因为他知道,这世上没人能真正地感同身身受,你的哀嚎,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个笑话。

把力气花在抱怨上,不如留着去解决问题。

所以啊,别再焦虑了。

也别老盯着别人碗里的肉,眼红人家怎么就能轻松逆袭。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奇迹,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刷剧、扯淡的时间,用在了死磕一件事情上。

你现在埋头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时间是个最公正的裁判,它会把那些虚张声势的家伙踢出局,然后给那些愿意下笨功夫的人,一个最响亮的耳光——只不过,是把钱结结实实地扇在你脸上。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想当风口上那只飞一会儿就摔死的猪,还是土里那根慢慢长、最后能捅破天的笋?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