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像是坐上了火箭,而中国的珠宝商们,已经开始忙着在海外市场“淘金”了。
现货黄金价格持续飙升,一度突破374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金价高企,让国内市场的消费情绪更趋谨慎。
面对挑战,国内的珠宝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一场集体“出海”寻找新增长点的行动,已经悄然开始了。
01——国内市场承压,出海成共同选择
金价高涨的背后,是国内珠宝市场面临的现实压力。数据显示,周大生2024年营收出现下滑,传统的加盟渠道增长显露出疲态,去年门店数量净减少。
不过,危机中也有亮点。线上渠道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成为业绩报告中的一抹亮色。这种“线上突围”的成功经验,为品牌们扬帆出海积累了信心和方法论。
02——东南亚市场为何成为“首选跳板”?
不难发现,中国珠宝品牌的海外第一站,很多都选在了东南亚,这并非偶然。
首先,东南亚本身就有深厚的黄金文化底蕴。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黄金在婚嫁、宗教节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世界黄金协会的报告也指出,该地区的黄金需求持续增长。
其次,庞大的华人社群为品牌提供了天然的客群基础,文化上的亲近感大大降低了初来乍到的沟通成本。再加上地缘相近、市场环境相对熟悉,东南亚自然成了试水海外的理想起点。
03——品牌出海,打法各异
虽然目标一致,但各家品牌的出海策略却各有千秋,非常有意思。
老铺黄金延续其高端的品牌定位,首选新加坡顶级购物中心开设海外首店,紧邻国际奢侈品牌,直接触达高净值消费人群。周大福布局更显长远,其计划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建设智能精炼厂。这不仅仅是开几家店,更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目标是大幅提升海外市场的销售占比。潮宏基则打出了“非遗花丝工艺+现代设计”的文化牌,用独特的东方美学在海外市场寻求差异化。老凤祥等老牌企业,也借助国际时装周、文化节等舞台,积极展示品牌形象,探索跨境合作。
04——学会“本地化”思考
出海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融入当地。中国品牌在这点上越来越娴熟。
比如在产品上,不能简单地把国内爆款直接搬过去。在中东市场,消费者更偏爱22K金及以上成色、克重较大的首饰;而在东南亚,镶嵌宝石的黄金款式可能更受欢迎。一些品牌会邀请当地设计师参与产品开发,将中国传统工艺与本地文化元素(如东南亚的蜡染纹样、中东的几何图案)巧妙结合。
在营销节奏上,也需要紧扣当地的节日,如斋月、屠妖节等,推出符合消费习惯的营销活动。
05——出海的新航道
除了线下开店,TikTok、Shopee等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的兴起,为中国珠宝品牌提供了另一条出海的高速路。
通过短视频展示产品制作工艺、讲述品牌故事、甚至进行直播带货,这种在国内已非常成熟的模式,正在海外市场被复制和验证。这为品牌提供了一种成本更低、灵活性更高的方式,去测试市场水温、建立品牌认知。
金价的波动是常态,但中国品牌全球化的脚步却不会停止。从线下门店到线上平台,从东南亚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国珠宝品牌正在学习用全球化的语言讲好东方故事。这场“出海记”,才刚刚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