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总有人羡慕那些没有交过社保的,却领社保。
没错,没有交社保,自己自己没有交过。
“视同缴费”这个机制是稳定的处理机制。
显然这里需要解释下,它不是不用交钱还能蹭待遇,这也不是什么给予特殊照顾。
真的是半毛钱关系没有。
所谓视同缴费年限,说白了就是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普及时,职工实实在在上班的那些年,各地方按政策“认”为他们已经缴过费,最后算养老金时会把这些年算进去。
当初没扣社保,是因为那会儿压根没有统一的社保基金账户,有其他的计算方式。
以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钱是国家财政直接发,所得的购买力比现在要高点。
与此相对,企业职工退休,是企业从利润里出,大家工资里本来就没扣过这笔钱。
后来要改成社会养老模式,要是不搞视同缴费,忽然一刀切,就会一批人会吃亏。
那些改革前干了十年、二十年的人,缴费年限一下缩水大半,退休待遇必然骤降。
这,显然不公道。
所以这政策本质上就是把过去“看不见的贡献”,变成明明白白的缴费记录。
于是组织自己会用财政将其全面补到位。
能享到这政策的也不是随便谁,有限制。
2014年10月前就进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人员,像公务员、老师、医生这些,之前的工龄都算。
而1992到1996年各地企业社保改革前,在国企、县以上集体企业的正式职工,但是临时工可不算,之前上班的时间也认。
还有就是不管啥时候参军的退役军人,只要后来交了职工社保,军龄就能算。
还有1966到1977年下乡的知青,要是之后参了职工社保,下乡的日子也能算进。
有人担心“视同缴费是拿现在的社保基金填坑”,这完全是想多了。
这些年对应的养老待遇,早就纳入国家社保基金的整体规划,不是靠现在缴费的人“接济”。
以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是财政兜底,国企是利润扛责,视同缴费不过是把这些历史账,转化成了看得见的缴费记录而已。
2014年10月可是个大转折点,从这时候起,机关事业单位彻底跟企业“对齐”。
这意味着2014年10月后才入职的人,再也没“视同缴费”这回事了。
也就跟企业职工一样,交多少、交多久,直接影响养老金,连计算方式完全一样。
现在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在往“公平统一”上靠,不同群体的待遇差距也在慢慢缩小。
2014年的改革已经让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社保“并轨”,基本框架都一样。
职业年金就像企业的企业年金,都是补充养老的。
往后不管干啥工作,养老金多少,越来越看自己交的基数高不高、交的年限长不长。
说到底,视同缴费就是制度改革时的“缓冲垫”,帮着平稳过渡,可不是啥“永久福利”。
随着制度越来越完善,这政策也会慢慢退出舞台,未来大家的养老保障,终究还是靠自己上班实打实的缴费。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