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咱今儿聊个有点上头的事。先闭上眼,想象你是个开着P-8A反潜巡逻机的澳大利亚飞行员,正哼着小曲儿在南海上空“自由航行”。突然,旁边窜出来一架涂着八一军徽的战斗机,跟你并排飞,帅得一塌糊涂。你刚想打个招呼,人家“嗖”地一下,在你飞机前头几百米的地方,放了一把“烟花”——照明弹。那感觉,是不是比喝了三瓶假酒还刺激?
这可不是我瞎编的电影剧本,这是几天前发生在我们西沙上空的真实一幕。澳大利亚这架P-8A,没打招呼就往我们家里溜达,结果被南部战区的解放军叔叔们用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给“请”了出去。中方这回的操作,可以说是相当提气,一点没惯着。
但最有意思的不是这几发照明弹,而是这事儿发生的时间点。往前倒推三天,你猜澳大利亚的国库部长查默斯在哪儿?华盛顿。他在干嘛?正对着一堆美国记者拍胸脯保证呢:“老铁们放心,我们澳大利亚有的是稀土,保证给美国的供应链‘兜底’,帮你们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你说巧不巧?前脚刚在美国递上“投名状”,后脚军机就飞到我们西沙来搞事情。这要是说俩事儿没关系,只是个时间上的巧合,那可真是把人当三岁小孩儿糊弄了。这哪是巧合,这分明就是一场精心计算的“纳贡”——经济上送上稀土,军事上就得来南海秀一把肌肉,给新主子看看自己的忠心和价值。
这剧本,熟不熟?澳大利亚这些年,一直就这么拧巴。它的经济命脉,一大半都系在中国身上。根据官方数据,我们至今还是澳大利亚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吞掉了他们超过60%的出口量。还有他们的牛肉、红酒,离了中国市场,多少酒庄庄主得半夜哭醒。可以说,是我们的饭碗,养肥了澳大利亚的经济。
可澳大利亚呢?端起饭碗吃饭,放下筷子就开始琢磨怎么配合美国搞“以海制华”。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操作,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战略焦虑和身份认同错乱。它身在亚太,心却始终向着“五眼联盟”那个小圈子,总觉得自己是西方世界安插在东方的“副警长”,得时刻跟着正牌警长的步调走。美国说要搞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它就赶紧跳出来说“我行,我上”;美国说要搅动南海局势,它就屁颠屁颠地派飞机过来当马前卒。
结果呢?我们这边解放军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用照明弹警告,这招儿实在是妙。它既不是导弹,也不是机炮,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升级,属于“非致命性”威慑。但它传递的信号却极其强烈:这是我的地盘,你已经越界了,再往前一步,后果自负!这就像足球场上裁判亮出的一张黄牌,既警告了犯规球员,又给比赛留了余地。这种克制而又精准的反制,比单纯的喊话抗议有力得多,也比直接动手显得更有战略智慧。
更好笑的是澳方的反应。他们的防长马尔斯,事后居然在电视上倒打一耙,说什么我们“不安全、不专业”,还煞有介事地向中方表示“关切”。这套路,简直就是小学生打架打输了,回家找大人告状,还非说是对方先动的手。自己非法侵闯别人领空,被警告驱离,反过来还委屈上了。这种“我可以骚扰你,你不能反抗”的强盗逻辑,也不知道是谁给他们的勇气。
澳大利亚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以为既能靠稀-土-供-应-链从美国那儿捞到政治和经济实惠,又能通过在南海搞点小动作试探中国的底线,看看我们是不是会因为需要它的铁矿石就在主权问题上让步。
可惜,他们算错了一点:中国的核心利益,从来就不是可以放在天平上交易的筹码。照明弹只是个开始,是个警告。如果澳大利亚继续这么执迷不悟,非要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那等着它的,恐怕就不是天上的“烟花”这么简单了。毕竟,我们的工具箱里,可不止照明弹这一样东西。到时候,只怕他们连哭都找不着调。
说到底,澳大利亚真该清醒一点了。当棋子,就要有随时被当成弃子的觉悟。靠讨好别人换来的安全感,终究是虚幻的泡沫。与其费尽心机地在中美之间玩火,不如老老实实地回头看看谁才是自己真正的“衣食父母”,想明白和平发展、务实合作才是真正能端稳的饭碗。否则,这出拧巴的独角戏演到最后,感动的只有自己,吞下的只会是对抗的苦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