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全额支付,贷款人如期履约,金融信用体系稳步提升

发布日期:2025-11-24 点击次数:72

这年头,能把当初画的饼,哪怕是迟了点,囫囵个儿地给兑现了,都算是“活久见”的稀罕事。

别急着翻白眼,我这说的是那城投非标。

你可能觉得这玩意儿听着就一身的“班味儿”,但凡沾点儿“非标”的边儿,就跟沾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似的,避之不及。

可我跟你说,这世道变了,变得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连带着我们这些个小散户、小韭菜,对“风险”这俩字的理解,也得跟着迭代升级。

前两年,城投非标还算是“高收益”的代名词,起码比银行存款那点儿可怜的利息强不少。

现在呢?

大家伙儿都恨不得把钱塞进保险柜,银行存款利率还在那儿磨磨蹭蹭往下滑,五年期国债都快跌破“1”字头了。

在这种背景下,你再去看那些动辄年化7%甚至更高的非标,是不是有种“天上掉馅饼”的错觉?

别傻了,这馅饼,要不就是带着泥,要不就是等你要吃的时候,已经凉透了。

咱们捋捋这事儿。

城投非标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地方上为了搞建设,又不好意思或者说不好直接跟银行借那么多,就找了些“聪明钱”来搭把手。

这“聪明钱”呢,图的就是个高收益。

过去几年,地方经济发展快,家底儿还算厚实,这笔账勉强能算得过来。

可现在,形势变了。

地卖不动了,税收也紧张了,地方财政的压力,那不是一般二般的大。

你指望它还像以前那样,到期准时准点把本息给您奉上,那多少有点儿“不食人间烟火”了。

所以,这“延期兑付”就成了常态。

第一次遇到延期,那心情,估计比第一次失恋还复杂。

各种焦虑、怀疑、懊悔,一股脑儿全涌上来了。

开始琢磨是不是自己眼瞎,信了人家的鬼话。

然后呢,又开始各种打听,各种焦虑,生怕自己成了“接盘侠”。

这感觉,就像你买了个新电器,刚用没两天就坏了,修也不是,扔了又可惜,那叫一个膈应。

但时间这东西,有时候是真能磨平一切的。

等它陆陆续续把本金一点点给你吐出来,把利息也一笔笔补齐,尤其是当绝大部分本息都落袋为安的时候,你再回头看,是不是又觉得“哎呦,这玩意儿也还行嘛!”。

这不就是典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投资三重境界嘛。

第一次买,觉得它稳如老狗,收益可观,看山是山。

第一次延期,觉得它坑爹玩意儿,风险巨大,看山不是山。

最后本息都回来了,又觉得它虽然有点小波折,但总归是赚了,看山还是山。

这境界的升华,不是因为城投非标变了,而是你的“认知水位”提高了。

你开始接受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开始理解“风险”不仅仅是“本金有没有”,更包括“时间成本”和“情绪价值”。

咱们再算笔账。

现在银行存款1%点几,五年期国债不到1.5%。

那些上市的城投债,票面利率都有1点几的。

你这延期一年,拿了个7%的年化,即便算上延期带来的机会成本和情绪损耗,这笔账,从纯粹的“金钱账”上看,还是划算的。

可问题是,能拿到这7%的,现在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

新的隐形债务,那都是被重点打击的对象。

你现在想再去新增一个这样的非标,基本就是“痴人说梦”。

能做的,无非是把老的非标,做个“置换”或者“展期”,说白了,就是“降息续命”。

地方上也是算盘打得精,你不是想拿回本金吗?

行啊,我给你,但利息得降。

你不是怕我赖账吗?

行啊,我给你续一年,但条件得改。

这就像你跟银行借钱,还不上就得谈条件,不然就等着被催收。

所以,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城投非标这玩意儿,它的“饭票”是谁给的?

是上面。

上面点头了,你才能继续“享用”这碗饭。

要是上面说不让吃了,或者说换个口味,那你就得跟着变。

现在不少地方,直接就是“一刀切”,到期非标,甚至没到期的,都提前结清了。

这等于直接把你的“饭碗”给端走了,你连“降息展期”的机会都没了。

这就像你本来在一家餐厅吃得好好的,突然老板说不营业了,你连打包的机会都没有。

那些当年一遇到延期,就急吼吼地把钱抽出来,转头去炒房、炒股、买基金的朋友,现在回头看看,有几个真正跑赢了这7%的年化?

我见过的,不少还在“回本的路上”苦苦挣扎。

尤其这A股,涨指数不涨个股,指数看着红光满面,你手里的票可能还绿油油的。

这不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嘛,看着光鲜亮丽,自己家的娃却还在“站岗”。

所以,你看,投资这事儿,很多时候不是看你选了什么,而是看你对“不确定性”的认知和承受能力。

城投非标,它本质上就是个“非标”产品,带着小概率延期晚付的风险,这就像是买了个彩票,知道有中奖的可能,也知道有不中奖的可能,只是它这个不中奖,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晚点兑奖”。

这种风险,投资人自己就得扛。

至于本金,只要时间拉得足够长,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能和时间做个“好朋友”的。

这就像人生,总会遇到一些坎儿,一些不顺遂。

你不能因为一次跌倒,就否定了整个旅程。

投资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一次延期,就否定了整个资产类别。

关键在于,你得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认知,去理解这些“不确定性”,并且学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写过几本书,算是半个财经老兵。

这些年看过形形色色的投资故事,也算有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希望这些家长里短的碎碎念,能让你对“风险”和“收益”有那么一点点新的认识。

毕竟,这世道,能把利息也付了的,真不多了。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