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福建舰正式入列,这事儿在军迷圈儿里引起了挺大的轰动。各种相关讨论让人眼花缭乱,有人聊航母的性能,有人比拼舰载机的战斗力,还有人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004航母。不过我今天想提的,可不是这些热点,而是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东西,那就是航母舰载机的牵引车。
和舰载机以及其它配套设备比起来,牵引车算不上啥大角色,可它却是航母这个庞然大物里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调遣舰载机最关键的帮手,牵引车在飞行甲板、着舰区域、起飞跑道、机库这些地方随处都能看到。
和我们平时在机场见的牵引车比起来,航母上的牵引车需求多了不少更高的标准,光价格一项就不简单,单靠牵引舰载机的那辆车,成本起码得上千万人民币,当然,价格贵也是有道理的。
航母上的牵引车技术要求特别高,因为航母甲板空间有限,怎么办呢?这牵引车得体积得小一些,可能只有民航牵引车的五分之一左右。不过,小体积可不代表动力不足,这些航母牵引车依然有足够的牵引力,能拖动重达30-40吨的舰载机,动力相当猛。
因此,航母上的牵引车配备了厉害的动力系统,不过,这个系统的重点不是一味追求马力,而是专门为了提供高扭矩。打个比喻嘛,马力就像是长跑健将,能坚持长时间跑,耐力强;而扭矩呢,就像举重选手,爆发力十足,直接关系到车辆的瞬间加速和爆发力。
高扭矩代表着牵引车在爬坡和拉载重物方面表现得特别出色,在航母的作业环境中,这两个指标可是重头戏。此外,这种牵引车还配备了低重心和无级变速装置,这样能更好地抵抗海上的风浪,还能确保牵引过程中的平稳顺畅。说白了嘛,在大风大浪的海况下,牵引车不能晃悠半点,得紧紧贴着航母甲板,不然可就麻烦了。
价格偏高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工作环境特别苛刻。航母牵引车得长时间在湿度很高、盐雾弥漫的海洋条件下作业,材料和制造工艺得能顶住这严酷的腐蚀环境,还得是无磁材质的。
有专家说,牵引车的外壳一般都得追求轻巧,再加上之前提到的那些要求,估计会用到高强度的铝合金或者低磁性的特殊钢。这样既能防止腐蚀,不会影响导航,又能用得很久,价格可是普通钢材的好几倍呢。
总的说来,航母舰载机牵引车虽然外表看着普通,但它所体现出的工业水平,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制造实力和军工现代化水平。
其实这样一个重要设备,到了印度手里,场景一下子变得挺奇怪。在他们的船上,这个牵引车竟然变成了拖拉机,看起来挺搞笑的。
以前的报道提到,印度海军居然用一台才两万多元的农用拖拉机来顶替专业的牵引车,真是让人觉得脑洞大开啊。
实际上,以前在航母或者其他大船上,民用车用的挺多的。二战之前,有些国家就把农用机械带到航母上,款式还不少呢,最常见的就是拖拉机了。
当时因为舰载机比较轻,不用特别强的牵引设备,所以拖拉机还能凑合着用。不过到了喷气机时代,民用车像拖拉机啥的,明显不行了。美国最先搞出了专用的牵引车,后来大部分国家都跟着效仿。
不过印度的想法就有点不一样,他们固执地坚持用拖拉机,没跟上大部队的脚步。按照印度自己的说法,他们的主要舰载机是米格-29,算是轻型战机,所以用拖拉机也是绰绰有余的。再说,调度任务不管用拖拉机还是专用牵引车,基本都能搞定,只不过用拖拉机可能时间会长一点点。考虑到拖拉机便宜,这点不足也就无所谓了。
不过,印度那边就只注意到时间上的差距,还忽略了一些挺关键的问题。平时不出事还好,一旦出了点啥,可能就闹大事了。比如说,拖拉机本身体积挺大的,转弯半径也不小,用它牵引的话,很难做到精准无误,还挺容易把旁边的舰载机的部件弄划伤。
再者说,拖拉机身高,拉飞机的时候会多出一点向上的力量,碰巧不留神的话,可能会损伤起落架啥的关键零件。有报道说,印度的舰载机曾经因为拖拉机的问题搞坏过。
不过说到底,印度的拖拉机业在国际上一直挺有名的,估摸着他们觉得这么棒的拖拉机,光用在种地上真是太可惜了,也得让航母试试看。
不过,有些消息灵通的人说,印度用拖拉机当做航母牵引车,实际上就是为了贪腐弄钱啊,它们通常把拖拉机的报价报得高高的,虚列的钱都进了军方的口袋。不过说到底,印度军方的钱拿足了,海军的发展却完全停滞不前,甚至还倒退了几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