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时报》最新的一篇评论提到,在特朗普再任期期间,国际局势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牵头制定大方向,中国则精准反应,欧洲方面则不得不“买单”,变成了“金融操盘手和啦啦队”的角色。这种看法认为,特朗普的强硬手段和中国的高效应对,形成了一场两极对抗,而欧盟因为战略自主性不足,只能被动接受结果。这个说法到底合理不合理?我们可以从地缘政治、贸易往来和国防投入三个方面进行琢磨。
特朗普的治理风格以高风险高回报的“扑克式”操作著称,比如用关税、制裁以及军事压力,逼对手让步。比方说,他对欧盟出口的商品加征最高50%的关税,同时要求欧洲把国防支出提高到GDP的5%,这其实是借助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施加压力。与此同时,中国通过限制稀土出口等关键环节,展现出精准的反制手段,迫使华盛顿在某些问题上做出让步,比如最近在稀土交易上就露出了一些退让。这一切都说明,美中两边在斗争中都体现出了明晰的战略目标和强大的执行力。
反看欧洲这边,欧盟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和对中国政策压力时,实在是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办法。冯德莱恩在七国集团会议上,声势隆重地批评中国把稀土啥的“武器化”,可实际上,欧盟99%的稀土都还得靠中国供应。这种“假装敌对”的姿态,不但没啥实质性效果,反而暴露了欧洲在供应链上的脆弱底牌。欧盟的领导层没能在美中之间巧妙施展三角外交,反倒偏向迎合华盛顿的路子,甚至在特朗普和中国达成某些协议后,还继续对中国硬碰硬,显得心里没啥底,战略协调也不够到位。
欧盟在战略布局上遇到不少难题,体现在多个方面。比方说,贸易这块,欧盟没能有效应对美国的关税压力,特朗普对欧盟出口的商品徵收高关税,还要求欧盟减少对华贸易。这让欧洲在两个大市场之间左右为难。相比之下,墨西哥和加拿大通过谈判争取到了一些让步,但欧盟基本上是认识到压力就低头了。像德国的总理候·默茨,曾公开警告企业投资中国的风险,但没啥具体的替代方案,结果像德国汽车这样的重要行业就陷入了困境。
在国防方面,欧洲头儿们没经过多大讨论就一致同意把军费提高到GDP的5%,这直接让美国的军火大公司赚了不少钱。这样干,等于给自己开了“空头支票”,不仅让本来的社会开支减少了,还让欧洲的战略自主权变得更弱。北约的秘书长马克·吕特等领导人表现得也挺听话,这更突出了欧洲在特朗普面前有点儿无力的感觉。
再说,欧盟对华的政策有点儿凌乱,没有啥连贯性。像5G限制、电动汽车关税这些招数,多半是跟华盛顿一块玩儿的,欧盟就像个跟班似的,照猫画虎,没啥自己主见。关键在核心供应链,比如稀土、半导体啥的,欧盟还没掌握自主权。而中国倒是下了功夫,通过控制稀土资源、投资替代市场,显得更有战略韧性,挺厉害的。
《亚洲时报》提到的“美中获胜,欧洲买单”,其实挺有道理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在战略上显得挺被动,又内部搞得不太统一。你看,欧盟没有个统一的外交声音,各成员国领导人像默茨、马克龙和桑切斯,在应对美中问题上各有各的套路,没啥整体协调。意大利总理乔想表现点独立,但影响力有限,不能代表整个欧盟。这就导致了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挺分散,难以掌握主动。
再说,欧盟在安全保障上严重依赖美国,也靠中国的核心资源撑着,可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没搞好。特朗普那“美国优先”的策略,还有中国的精准反击,让欧盟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一方面,它得出钱支持美国的军事增强;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的敌意,市场份额不断缩水。数据显示,欧盟和中国的贸易逆差还在不断扩大,而美国对欧盟加征的关税,也让欧洲的工业竞争力越来越弱。
总归,欧盟的“去风险”措施看着挺响亮,实际上呢,没啥实际效果。冯德莱恩那番讲演虽然强调“经济安全”,但关键的稀土、芯片啥的依赖问题根本没搞定。反倒是特朗普搞起了跟中国高层的接洽,展现出一套务实的外交手腕,确保美国在跟中美较量中占得先机。
欧洲的出路到底在哪?其实呢,明智的做法是保持在美中之间的“保持距离”,用自己庞大的经济实力去促使两边都争着拉拢欧洲,而别盯着单方面讨好华盛顿。地加大在稀土、半导体和国防这块的投资,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欧洲的优先抢占技术自主的制高点,而不是盯着什么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还得建立一个更协调的中美政策,不能让各国各自为政。欧盟当然也该直接跟中国走高层对话,找点实在的合作点,特别是在贸易和供应链方面,别总搞得四散散的。
要是不想被命运左右,欧盟得懂得用好自己的杠杆力量,而别只当个旁观的“啦啦队长”。
发出高质量的内容,轻松拿分成奖励,真是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