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在接受采访时信誓旦旦宣称:“中美领导人将在韩国峰会期间的会晤安排已定、时间已定。 ”
然而短短几小时后,中国驻美大使馆直接泼来一盆冷水——美方不能一边威胁中国一边要求对话,必须立即纠正无理行径。
这场“见不见”的罗生门,背后是格里尔那句几乎破音的抱怨:“美国无法容忍中国在高科技供应链里拥有否决权! ”
美方这场“自导自演”的戏码从开场就透着蹊跷。 格里尔放出消息时语气坚定,仿佛一切早已敲定,但中方从官方到外交渠道始终沉默。
取而代之的是驻美使馆当天明确划出红线:谈判不能伴随威胁,想谈必须先摆正态度。 如果会晤真如美方所说“已敲定”,为何会出现一方高调官宣、另一方冷处理的情景? 答案藏在格里尔后续的发言里。
他一边强调“特朗普团队希望与中国合作”,另一边又指责中国对稀土、芯片材料的出口管制“大幅升级局势”,甚至冲口而出“无法容忍中国掌握供应链否决权”。
这种矛盾姿态暴露了美方的战略焦虑。 2025年8月,中方已通过双边机制向美方发出预警,明确表示若美方继续敌对措施,将采取“超出所有预期的反制”。
但美方显然没当真,直到10月9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要求任何使用中国稀土原料的海外产品出口前必须获中方许可,美国军工和科技企业才瞬间窒息。
洛克希德·马丁被迫拆解退役战机取材料,特斯拉工程师测试了37种替代方案,但电机效率从96%暴跌至82%。 马斯克急忙申请出口许可,坦言“机器人续航缩短40%等于商业自杀”。
稀土只是中方反制组合拳的一环。 商务部同期将超硬材料、5种中重稀土、锂电池等物项纳入管制,并明确指向“境外军事用户”及“尖端技术用途”。
这些措施直切美国痛点:国防工业75%的关键部件依赖中国稀土,而中国掌控全球60%的产量和90%的加工能力。
更让美方措手不及的是中方的精准打击——民用领域仍可正常申请许可,但军事用途“门都没有”。
格里尔的“破防”本质上是对权力结构反转的抗拒。 过去美国习惯以国家安全为名泛化出口管制,对华加征关税一度飙升至125%;而如今中国以合规手段反制,用稀土管制、投资限制等方式守住底线,美方反而陷入“被卡脖子”的窘境。
这种失衡感在特朗普的社交媒体暴怒中达到顶峰:他威胁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0%关税,却同时保留APEC会议期间会谈的可能性,暴露了“又打又拉”的策略失效。
中方的冷静应对凸显了外交策略的成熟。 与美方急于释放“缓和信号”不同,中国驻美使馆强调“沟通要有诚意”,拒绝“边打压边谈判”的模式。
这种态度并非突然转向:从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达成关税阶段性缓和,到9月马德里会谈聚焦TikTok问题,中方始终坚持“合作可谈,压迫免谈”。
甚至在南海黄岩岛事件中,美防长请求通话时,中方仅回应“暂无改善关系的明确途径”,要求美方先停止挑衅再谈对话。
美方试图用“既定事实”施压中方接受会晤框架,但中方以沉默打破节奏,表明“见面不只看时间,更看立场”。 正如美国智库所言:“中国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定义互动规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