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专机降落在吉隆坡机场时,跑道承载的不仅是飞机重量,更是华盛顿对一场“稀土恐慌”的焦虑。
此刻,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已暴跌至零,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的首次归零。
中国在谈判前升级的稀土管制政策,禁止公民为境外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直接掐住了美国F-35战斗机和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命脉。
这场谈判看似是贸易博弈,实则是美国在稀土依赖与大豆滞销的双重夹击下,一场迫不得已的“救火行动”。
吉隆坡成为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的战场,背后是马来西亚作为中立地的特殊考量。 这里不仅是东盟峰会举办地,更是中国之外全球最大的稀土冶炼基地,能满足三分之一全球稀土需求。
美国急于拉拢马来西亚建设“去中国化”稀土产业链,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关丹工厂的重稀土分离项目,至今仅能满足美国约13%的进口需求,这种差距让美方的谈判底气大打折扣。
稀土之争的本质是技术垄断与反制。 中国在10月9日推出的新规,将含有0.1%中国技术的稀土产品纳入监管,全链条封锁开采工艺、烧结技术、图纸参数。 政策明确禁止中国公民为境外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这一招直接击中了美国的软肋:德国车企预估因稀土新规年损失300亿欧元,美国国防产业链更是高度依赖中国稀土提炼技术。 美方所谓“稀土联盟”的构想,在短期内只是纸上谈兵。
大豆战场则暴露了美国政治经济的脆弱性。 特朗普公开承认:“我希望他们购买,我们的农民被中国作为谈判点而遭到抵制。 ”
这句话背后是残酷的数据:美国大豆协会警告,库存堆积导致农民损失可能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9月从巴西进口大豆激增29.9%,阿根廷大豆更暴涨91.5%,转向南美供应商的动作为中国赢得了主动权。
谈判桌上的阵容变化折射出美国内部矛盾。 代表团结的商务部未被列入名单,贸易代表格里尔与财长贝森特分别负责稀土和大豆议题。
这种“财政主导、商务退场”的安排,被美媒视为一次不加掩饰的“权力转移”。
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带队,曾在WTO诉讼中赢下对美官司的专家李咏箑坐镇,展现了专业底气和战略定力。
美方的谈判策略充满矛盾。 贝森特临行前批评中国稀土政策“不可接受”,却回避回应“50%规则”的具体内容;特朗普威胁11月1日加征100%关税,又声称希望达成协议。
这种一边挥舞大棒一边喊合作的态度,被中方视为缺乏诚意。 中国则坚持“合规优先”原则,要求美方先取消不合理制裁再谈合作。
金融市场已对博弈作出敏感反应。 豆粕期货的KDJ指标超标,周线形成三线交叉的看多信号。
交易商普遍认为,若谈判成功,美国大豆价格可能涨至1100左右;若破裂,2026年第一季度中国可能出现500万吨供应缺口。 这种不确定性让美国农业州的政治压力持续升温。
地缘政治因素悄然渗入谈判。 美方试图将俄乌议题纳入讨论,要求中国减少购买俄罗斯能源并转向美国供应。
中方明确表示中俄合作是正常市场行为,拒绝将贸易谈判与地缘政治捆绑。 这种立场分歧使谈判复杂度进一步升级。
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仍是博弈的底层逻辑。 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出口依赖未减,双方贸易额逆势增长。
中国持续减持美债,8个月内增持黄金至7390万盎司,这种外汇储备多元化策略削弱了美国的经济杠杆。 贝森特急于会面的一部分原因,正是担忧中国抛售美债引发连锁反应。
谈判地点选择在东南亚而非欧洲,被观察家视为中方增强主动权的信号。 马来西亚与中国贸易额增长8.2%的中立环境,为谈判创造了相对平衡的氛围。
美方“在中国门口却不入”的安排,暴露出其既想接触又避免示强的矛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