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2020年9月中旬,地点在加勒比海上,美军一架B-52轰炸机从本土起飞,沿着国际空域靠近委内瑞拉沿海执行任务。特朗普政府以打击“贩毒集团”为名,继续往这一带加派舰机。这事在当地和网上都引来不少关注。大家关心两点:这次把B-52带到门口,释放了什么信号;南方司令部后来换帅,又说明了什么。
先摆事实。2020年4月1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扩大加勒比和东太平洋的“反毒品行动”,海军、海岸警卫队、空军都加量投入。同一阶段,美国司法部在3月26日起诉马杜罗等人“涉毒”,并悬赏通缉。这是执法口径,但看得出来,不只是执法,还是多线下棋,经济、司法、外交一起上。
接着说飞机。南方司令部在9月中下旬对外证实,B-52在加勒比执行一次长航时任务,并与哥伦比亚空军伴飞训练。B-52能飞得远、带得多,平时不抓快艇。这类大型机出现在委内瑞拉沿海附近,更像是把牌摊开,告诉对方:我们不只是日常巡逻。
委内瑞拉方面当时称,美军机接近它的飞行信息区,委方战机起飞监视并保持无线电呼叫。美方说这是在国际空域的例行任务。双方各有说法,关键不在,而在“距离”和“意图”。距离越近,意图越强。这就是外界盯着看的理由。
再往下看海上动作。近几年,美海岸警卫队和海军在加勒比拦截可疑快艇和货船是常态,每个月都有缴获通报。这些都是执法动作,大家见得多了。但把B-52带到这一片海域,明显不止是抓毒这么简单。抓毒用快艇、巡逻机就够,轰炸机顶在前线,是另一层意思。
还有一条线。美国从2017年起对委内瑞拉加码制裁,2019年承认反对派领导人瓜伊多为“临时总统”,多次提出政治过渡方案。这是主线。军事存在,则是配套。两条线合在一起,一边卡经济,一边靠近边缘,目标很明确,就是逼着马杜罗政府让步,甚至换人。
委内瑞拉外交部随后向联合国秘书长和安理会主席递交信函,指责美国威胁它的安全。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会上说,美国的做法违反国际法。这些表态不新鲜,但集中在一起,说明这件事不只是两国间的拌嘴,而是带进了多方场域,大家都在留痕。
美国国内也有声音。法律专家和不少民主党议员质疑,扩大军事行动是否拿到了足够的授权,国会监督文件是否详尽。反毒品是大家支持的事,但用什么方式、用到什么程度,需要对公众说清楚。否则,越走越深,风险也跟着上升。
说到指挥链。2020至2021这一阶段,南方司令部由海军上将克雷格·法勒担任司令。2021年10月,法勒按期把指挥权交给陆军上将劳拉·理查森。这是正常轮换,但从侧面也能看出,这条战线任务重、周期长,军方需要稳的指挥链,政治和军事节奏要对上。
换帅前后,南方司令部的做法没停。它持续和哥伦比亚、巴拿马、荷属加勒比等伙伴军队演训,进行海上警戒、空中伴飞、信息共享。这一套动作的意思很直接:一手拉拢周边伙伴,绑紧队伍;一手把压力维持在委内瑞拉周边,不让对方松口气。
再说回飞机本身。B-52能带常规武器,也能带核武器,但在加勒比的任务用的是常规机组和常规航路。外界更在乎的不是它带什么,而是它到了哪里、在什么时候到。这些细节本身就是信号。对手会按这个来判断下一步要不要加码反制。
委内瑞拉国内的经济问题还在,通胀和物资短缺导致民众外流,邻国承压。美国用这一点做口径,说要打击跨国犯罪网络、加强海上管控。对外是执法,对内是政治。两方面放在一起,既能说服国内受众,也能推动外部动作。
合在一起背后的掰手腕主要围绕三件事:换不换人、资源怎么分、周边左翼政府要不要被敲打。美国要稳住它在拉美的影响力,委内瑞拉要守住它的权力和底线。双方都在试探,对话不多,动作不少。这就是紧张的来源。
再说一句“司令退役说明了什么”。按期交接本身是常态,说明这条战线不会因为个人而停;同时也说明,这类长期行动需要稳定的节奏,政策和军力要持续对齐。换人不等于收手,更像是把计划延长到下一任,继续往下推。
收个尾。我在拉瓜伊拉港外的堤岸上,看见海岸警卫队的快艇贴着海面跑,浪花很细,机舱门敞着,队员盯着前方的灰线。天边有航迹,远远的一架大型轰炸机从云层里露出机身,过了几分钟又不见了。下次它会继续在远处绕圈示警,还是把距离再逼近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