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出生在1954年,那时候山东省西南的乡村还挺穷,家里种地为主,一年到头粮食勉强够吃。他小时候就帮家里干活,挑水砍柴什么的,长大后1972年去当兵,主要是为了能吃饱饭,也想减轻家里负担。部队里训练苦,他适应得快,战友们说他像拼命三郎,总在别人休息时多练。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主动上前线,当炮兵指挥火炮,立了二等功。之后一步步升职,从排长干到副师长,1997年退休。
退休后养老金两万一千块,这在很多人眼里算高收入了。他2017年从昆明搬到杭州,跟儿子住同一个小区。每天骑电动车接孙女上学放学,衣服就那几件旧中山装,洗得干净但穿了很多年。邻居问他过去干什么的,他只说普通退休,不提军衔。生活上他和老伴两人每月花销控制在一千块以内,早餐去小店买豆腐脑加油条,午饭晚饭在家煮青菜配米饭。如果老伴买点贵水果,他就说不值那个钱。周末儿子带他去餐馆,他吃一点就停,说在家吃粥馒头够了。2023年3月去良渚玩,吃自助餐,他夹红烧肉鸡蛋牛排,吃完算账觉得不划算,从那以后再不去了。
他买的最贵东西是四千多块的国产电脑,用来看新闻。衣服鞋子还是旧的,元宵节儿子想带他买羽绒服,他说那些东西贵得没道理。退休后他帮家乡人不少,村里四个孩子上学他资助,叔叔盖房给六万,姑妈肾病医疗费全出。村修路捐十万,装路灯两万,2023年甘肃地震捐一万。
这些年他走路腰杆直,操济宁话,见人笑眯眯。儿子开始觉得他太抠,现在佩服他保持本色。像他这样的人,经历过穷日子,当兵立功升职,退休了还过得像农民,养老金高但花销低,帮别人大方,对自己小气。
类似我爸这样的人其实不少,好多退休军人出身农村,养老金过万但生活简单。网上有个老兵,退休后回村住,每月养老金一万多,花销五百多,帮村里修桥捐钱。另一个故事,副处级退休一万一养老金,父母农民养老金才一百九十二,他觉得不公平,但自己也过得节俭。还有个老师退休五千八养老金,早年超生四个孩子,帮企业跑销售攒钱,现在烦恼小儿子没成家。
而且养老金差距也大,城市退休高,农村老人低。像甘肃地震捐款的事,好多退休人出钱帮灾区。2023年那次,很多老兵捐养老金部分。网上帖子说,90岁爷爷养老金两百块,还卖菜养家,40度高温下摆摊。另一个拾荒老太,没退休金,脑血栓等病,吃馒头稀饭,捡纸盒卖二十块。
这些对比让人想,社会养老金分配不均,军人退休高因为贡献大,但农村老人养老金低,生活苦。像我爸,副师级退休两万一,但每月开支不到一千,他小时候饿肚子,当兵为吃饱,退休了还省,可能是怕再穷回去。
节俭是美德,但也反映过去穷。像三年饥荒时,吃地瓜干到拉不出屎,改革开放后日子好点,但老人还是省。现在年轻人啃老多,40多岁离婚无孩,回父母家,父母给退休金卡,他买菜做饭送医院。觉得上班烦恼多,啃老照顾父母也行。但老人养老金有限,赡养压力大。丁克夫妻存款百万,但父母农民无保障,得再干十年退休。
而这些老人养老金两万一,但开支一千,不是抠,是经历过苦,懂得钱来之不易。帮别人大方,因为知道穷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