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航展还没开幕,军迷圈里就已经炸了。
为啥?就为停机坪上那架歼-20。
这回可不一样,不是远远看个拉烟表演。
是真家伙,第一次让大伙儿凑上去看个够。
无数的长枪短炮,恨不得把这架科幻战机给盘出包浆。
很快,就有火眼金睛的网友,发现了一串要命的编号。
这串字符一出来,整个圈子都坐不住了。
一个大胆的念头像野火一样传开:这是不是意味着,第300架量产型歼-20已经下线了?
十四年前的一口毒奶
要是真的,这“爆兵”速度也太吓人了。
更逗的是,这让十四年前大洋彼岸一位美国高官的预测,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那还是2011年,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听证会上拍着胸脯说。
他说,中国到2020年,能有个50架歼-20就不错了。
就算到2025年,五代机撑死也就两百架。
他还补了一刀,说中国想玩转隐形技术,路还长着呢,跟美国差远了。
这话在当时,听着没毛病。
毕竟歼-20的验证机,一个月前才刚上天。
西方媒体和智库,也都跟着点头,觉得中国航空工业想大规模生产高端货,难于登天。
什么叫大力出奇迹
谁能想到,现实比小说还魔幻。
十四年后的今天,别说两百架了。
光一个“CB10300”的编号,就足以说明一切。
按军迷圈的解读:“CB”是成飞,“10”是第十批,“300”就是这一批次的编号,总数已达300架。
这还没算上已经给海军的歼-35呢。
现在回头看,盖茨错得不是一星半点。
他不是没信息,他是从根上就没看懂。
他低估了一个大国为了核心战略,那种不计成本的决心,和恐怖的执行力。
他只看到一架刚会飞的样机,却没看到它背后,整个国家工业体系一旦全力开动,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歼-20的产量能从个位数,冲到疑似三百架,靠的不是运气。
最大的坎,就是“心脏病”,发动机不行。
后来国产涡扇-10B顶上来了,这个瓶颈一破,量产的大门就彻底敞开了。
一个关门一个加班
更关键的,是生产线搞了革命。
2016年,一种叫“脉动式装配生产线”的技术用上了。
说白了,就是跟造汽车一样搞流水线。
复杂的飞机制造,被拆成一个个标准工位,自动化设备一上,效率疯了一样往上涨。
有报道说,这条生产线一开,歼-20的年产量直接从几十架,跳到了上百架。
算笔账就更清楚了:2023年初,看到的编号还是“CB07156”,代表第145架。
短短两年半,编号就蹦到了“300”,这加速度,自己品。
反观美国的F-22“猛禽”,那叫一个惨。
当初计划要750架,想靠它独霸天空。
结果项目越搞越贵,又觉得没对手,国会老爷们大笔一挥,订单砍了又砍。
最后在2011年,也就是歼-20首飞那年,第187架F-22下线,生产线直接永久关闭。
一边是扯皮扯到关门大吉,一边是为了国家需要而玩命加班。
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结局自然天差地别。
打法已经彻底变了
如果说歼-20是空军的王牌,那歼-35就是海军走向深蓝的翅膀。
今年歼-35正式列装,中国成了世界上极少数,能同时搞两款五代机的国家。
正如专家说的,歼-35是一款效率极高的先进战机,它让中国的空中力量,拼图更完整了。
更重要的是,歼-20早就不只是一架隐形战斗机了。
它有后发优势,航电系统、传感器和协同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前辈。
连美媒都承认,歼-20能指挥十几架无人机一起干活,作战半径和载弹量也比F-22大得多。
据说在东海的一次对峙里,歼-20靠着先进的探测系统和数据链,对F-35形成了“单向透明”。
人家还没反应过来,自己就已经被锁定了。
这种体系对抗的能力,比单纯的性能参数,厉害多了。
这种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暴涨,正在改变西太平洋的天空。
美军的航母,不得不开始考虑往第二岛链撤。
结语
长春航展上那串小小的“CB10300”,是中国航空工业十几年卧薪尝胆的缩影。
它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那些曾经的质疑和轻视上。
中国军工没空理会外界的评价,就是埋头干,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实在在的装备,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今天回头看,或许会发现,这仅仅是个开始。
随着歼-35的成熟,新无人机的出现,甚至传说中六代机的布局。
中国航空工业的真正高峰,或许还在更远的未来。
